美國沃克斯網站2月27日發(fā)表題為《如何看待核戰(zhàn)爭的危險》的文章,作者是尼爾·特內舍里。文章認為,普京下令該國核力量進入“特殊戰(zhàn)備狀態(tài)”明確提醒人們,核武器仍然是二戰(zhàn)結束后形成的安全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文摘編如下:
當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24日宣布“入侵”烏克蘭時,他還發(fā)出一個較模糊的威脅:“不管誰試圖擋我們的路,或者……對我們的國家和人民構成威脅,他們必須知道,俄羅斯將立即作出反應,后果將是你在歷史上從未見過的。”
他講話的另一部分似乎闡明了他的意思。普京說:“當今的俄羅斯仍然是最強大的核國家之一。”
2月27日,普京更進一步,下令該國核力量進入“特殊戰(zhàn)備狀態(tài)”,并譴責北約國家的“非法制裁”和“咄咄逼人的聲明”。
普京的講話明確提醒人們,核武器不只是過去時代的惡魔,它仍然是二戰(zhàn)結束后形成的安全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美國科學家聯合會核信息項目主管漢斯·克里斯滕森的統(tǒng)計,俄羅斯約有6000枚核武器,美國約有5500枚。美俄兩國核武庫的規(guī)模都大到足以殺死數十億人——但也作為對攻擊的威懾力量。
當俄羅斯最初“入侵”烏克蘭時,接受采訪的學者們說,核打擊不大可能,但仍然令人擔憂,因為這場“入侵”帶來了二戰(zhàn)以來歐洲最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
克里斯滕森說:“我比一周前更擔心了。”他指出,作為對普京講話的反應,北約提高了應對“所有緊急情況”的戰(zhàn)備水平,而隨著軍力增強,不確定性也增加。
當被問及普京決定讓其核力量處于更高戒備狀態(tài)時,克里斯滕森說:“俄羅斯公開聲明的核原則中沒有任何東西能夠為這一點提供理由。普京眼下又采取了一項不必要地將局勢升級為似乎是直接核威脅的舉措。”
比爾·克林頓總統(tǒng)科學和技術政策辦公室前顧問、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馬修·邦恩最初說:“我認為,在烏克蘭局勢下,幾乎不可能使用核武器。”主要原因是美國及其北約盟友明確表示不會向烏克蘭派兵。如果沒有軍事干預的威脅,普京就沒有理由使用核武器,尤其是與烏克蘭軍隊相比,俄羅斯擁有驚人的兵力優(yōu)勢。
在普京讓緊張局勢升級后,邦恩改變了他的說辭。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除了普京的核心集團,沒有人確切知道普京為何采取這一行動。我猜測是為了進一步發(fā)出信號,讓西方任何人想都不要想進行軍事干預來幫助烏克蘭。”
專家們說,從戰(zhàn)略角度看,俄羅斯沒有理由使用核武器。
克里斯滕森說,值得記住的是,為展示實力,普京經常提到俄羅斯的核武庫。2015年,他在一部紀錄片中說,一年前,在俄羅斯“兼并”克里米亞期間,他曾考慮讓俄羅斯核力量處于戒備狀態(tài)。
邦恩說:“核武器的破壞力這一客觀事實絕對會引發(fā)恐懼。核威懾是冷戰(zhàn)時期的主要安全政策,專家們說,這一政策至今仍然非?;钴S。正如我的同事扎克·比徹姆最近寫道:核武器的威脅是美國不向烏克蘭派兵的原因。”
(來源:參考消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