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農(nóng)歷甲辰龍年。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龍被認為是祥瑞、勇敢和智慧的化身,“龍的傳人”是中國人共同的名稱。在西方文化中,龍的形象變化多樣,從希臘神話中的百頭巨龍到北歐神話中的噴火龍,再到斯拉夫神話中的毒龍,龍是強大、兇猛甚至邪惡的象征。這些神話直到今天依舊廣為流傳,“龍”也成為多個國家武器裝備中最常見的名稱。
龍年新春到來之際,本版盤點那些以“龍”命名的武器裝備,權作參考,以饗讀者。
|
|
| ① |
英國:
“飛龍”艦載機
“飛龍”(圖①)是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末期開始研制的一款單座艦載戰(zhàn)斗機,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款服役過的渦槳動力艦載機。
“飛龍”艦載機曾在“鷹”號和“皇家方舟”號航母上服役。該機最大起飛重量11噸、最大飛行速度超過600千米/小時、爬升率11.9米/秒、升限8500米、載彈量1.36噸,是當時最先進的艦載戰(zhàn)斗機。不過,該機在服役期間的表現(xiàn)堪稱糟糕,先后發(fā)生68起事故,導致39架損毀,13人死亡。最終,該機于1957年全部退役。
對于英國海軍航空兵來說,“飛龍”艦載機見證了活塞時代到噴氣時代的技術變遷,成為英國航空史上獨一無二的飛機。
|
|
| ② |
美國:
M47“龍”導彈
說起美制反坦克導彈,許多人會想起“陶式”“標槍”,事實上,最早的美制反坦克導彈是M47“龍”(圖②)。這種研制于20世紀60年代的單兵用反坦克導彈與同期其他反坦克導彈不同,它采用半自動瞄準線指令制導,射手將瞄準線對準目標后,由彈道計算機控制導彈命中目標,自動化程度更高。
M47“龍”的一大特點是沒有裝備主發(fā)動機,彈體兩側以每排5個的方式,共安裝12排60個微型發(fā)動機。導彈發(fā)射后,每隔0.5秒至1秒,彈體兩側對稱分布的兩臺微型發(fā)動機同時點火,形成合力,推動導彈向前飛行。
M47“龍”問世后,共生產(chǎn)了1.8萬枚。隨著新一代反坦克導彈出現(xiàn),它才逐漸被取代。
|
|
| ③ |
瑞典:
J-35“龍”式戰(zhàn)斗機
J-35“龍”式戰(zhàn)斗機(圖③)是瑞典薩博公司在20世紀50年代研制的一款先進超音速截擊機,用于攔截蘇聯(lián)的高空高速轟炸機。當時,薩博公司不具有相關技術儲備,為滿足瑞典空軍提出的性能要求,設計師大膽采用雙三角翼、無尾翼氣動布局,并獲得成功。
得益于諸多創(chuàng)新性設計,J-35“龍”式戰(zhàn)斗機能夠滿足低空高速的飛行要求,同時低速飛行性能得到改善,且具備短距起降能力。該機具備多用途作戰(zhàn)能力,加掛不同武器載荷后可執(zhí)行超音速截擊、對地攻擊和偵察等多種任務,被認為是第二代戰(zhàn)斗機中的佼佼者,一直服役到1998年才退役。
|
|
| ④ |
美國:
“速龍”托盤式彈藥系統(tǒng)
2022年11月,美軍在挪威安多亞太空防御靶場上空開展“速龍”托盤式彈藥項目試驗(圖④)。美軍將AGM-158B巡航導彈以托盤方式,裝載到MC-130運輸機貨艙中,升空后采用空投方式發(fā)射。
在公布的試驗視頻中,從貨艙投下的托盤由4頂降落傘懸吊,穩(wěn)定后以垂直向下姿態(tài),投放了1枚AGM-158B巡航導彈。導彈落下后啟動發(fā)動機掠海飛行,成功引爆海面目標。
“速龍”是第一款“托盤化”武器系統(tǒng)。借助這種武器系統(tǒng),運輸機可被改裝為武庫機,搭載并發(fā)射巡航導彈,執(zhí)行防區(qū)外打擊任務,進一步提升美軍遠程火力投送能力。
|
|
| ⑤ |
美國:
“龍騎兵”步兵戰(zhàn)車
M1296“龍騎兵”步兵戰(zhàn)車(圖⑤)是美軍“斯特瑞克”8×8裝甲車族的最新成員之一,用于填補美軍將M1128型105毫米輪式突擊炮退役后留下的火力空缺。
M1296“龍騎兵”步兵戰(zhàn)車配備MCT-30R無人炮塔,主武器為1門XM813型30毫米自動炮,能發(fā)射mk310型可編程空爆彈藥等。該車批量裝備美軍后,用于對抗同類型步兵戰(zhàn)車。
M1296以“龍騎兵”命名,實際上與龍關系不大,而是指法國拿破侖時代使用火槍的騎兵,他們騎馬機動,下馬作戰(zhàn),由于旗幟上繪有龍紋圖案而得名。
|
|
| ⑥ |
俄羅斯:
“龍”號攻擊核潛艇
俄羅斯海軍一艘阿庫拉級(971型)攻擊核潛艇曾以“龍”命名。該艇于1995年加入俄海軍太平洋艦隊第二潛艇支隊,被命名為“龍”號(圖⑥),舷號K267。遺憾的是,這一名稱存在時間不長。
1999年8月,根據(jù)俄海軍頒布的艦艇命名新規(guī)定,不再以動物名稱命名潛艇,阿庫拉級“龍”號攻擊核潛艇改以俄羅斯薩馬拉州命名的“薩馬拉”號,舷號也改為K295。這一做法看似奇怪,實則不然。從蘇聯(lián)海軍到俄羅斯海軍,一直都有更換艦名和舷號的傳統(tǒng),主要目的是迷惑西方情報機構。
|
|
| ⑦ |
英國:
“龍”號導彈驅逐艦
“龍”號導彈驅逐艦(圖⑦)是英國45型導彈驅逐艦的4號艦,與其他同型艦的最大區(qū)別是艦艏兩側分別繪有一條雙翼高展的紅龍形象。
45型導彈驅逐艦是英國皇家海軍目前裝備的最先進的水面艦艇,排水量超過7000噸,艦上配備眾多性能先進設備,包括“桑普森”相控陣雷達、S1850M遠程雷達和全電力推進系統(tǒng)等,號稱是“歐洲最強大的防空驅逐艦”。英國原計劃建造26艘,由于預算限制,最終僅建成并服役了6艘。
由于采用諸多先進技術,45型導彈驅逐艦服役后故障不斷,加上數(shù)量較少,一度全部處于維修狀態(tài),使英國皇家海軍陷入無驅逐艦可用的尷尬境地。
|
|
| ⑧ |
以色列:
“龍”號常規(guī)潛艇
由于國土面積狹小、缺少防御縱深,發(fā)展海軍力量增強戰(zhàn)略威懾是以色列長期奉行的國防政策。20世紀80年代,以色列從德國訂購一批“海豚Ⅱ”型常規(guī)潛艇(圖⑧),最后一艘被命名為“龍”號。
“海豚Ⅱ”型常規(guī)潛艇主要用于地中海的水下監(jiān)視和特種作戰(zhàn)行動。該型艇采用先進的AIP推進系統(tǒng),能夠以更快的航速在更大范圍內(nèi)長時間巡航,且操作靈活性和靜音性更好。武器系統(tǒng)包括6具533毫米和4具633毫米魚雷發(fā)射管,可裝載并發(fā)射重型線導魚雷、巡航導彈和無人潛航器等。同時,武器艙還能裝載16枚魚雷或巡航導彈。巡航導彈的最小射程為1500千米,換裝核彈頭后,將使以色列具備核反擊能力。
“龍”號潛艇作為“海豚Ⅱ”型常規(guī)潛艇的最后一艘,目前正在建造中。其指揮塔圍殼體積明顯增大,可能是加裝導彈垂直發(fā)射系統(tǒng)所致。
|
|
| ⑨ |
美國:
“龍”飛船
“龍”飛船(圖⑨)是由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研制的一款可重復使用航天器,也是首個具備空間站補給能力的商業(yè)飛船。
目前,“龍”飛船已經(jīng)發(fā)展到第二代。第二代“龍”飛船又名載人“龍”,具備可重復使用、運載能力強、內(nèi)部空間大等優(yōu)點,能夠低成本執(zhí)行航天飛行任務。其采用兩段艙設計方案,包括乘員艙和非密封艙,乘員艙用于運送乘員和加壓貨物,非密封艙可攜帶非加壓貨物。
2020年5月30日,載人“龍”飛船成功進行了首次載人飛行測試,將2名宇航員送往國際空間站,成為首個執(zhí)行載人任務的商業(yè)航天器。
|
|
| ⑩ |
蘇聯(lián):
“龍”坦克殲擊車
IT-1“龍”坦克殲擊車(圖⑩)是世界上唯一一款專門發(fā)射導彈作戰(zhàn)的坦克,曾裝備蘇聯(lián)部隊。
IT-1“龍”坦克殲擊車的命中率較高。該車在3000米距離“靜對靜”“靜對動”狀態(tài)下的射擊命中率分別達98%和97%,“動對動”狀態(tài)下的射擊命中率為15%,遠超當時的主戰(zhàn)坦克。
IT-1“龍”坦克殲擊車服役后,成為坦克兵和火箭炮兵爭奪的對象。為此,蘇聯(lián)設立了兩個獨立營,分歸兩個兵種管轄。這種做法的后果是由坦克兵管轄的IT-1獨立營得不到火箭炮兵的技術保障;由火箭炮兵管轄的,坦克兵部不聞不問。由于保障不力,歷經(jīng)多次部隊實裝試驗后,這兩個營被同時撤裝,該車也被改裝為其他車輛。(虹 攝)
(來源:中國國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