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7月12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魏文)在“潘老師語文軒·1”里,潘老師談到高考作文命題的理念正確與否至關(guān)重要。今天,潘老師將從獨特的視角,為我們評析“供料作文”。
潘新和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我國著名語文教育理論家。代表性專著、120余萬言的《語文:表現(xiàn)與存在》風靡語文界。
兒戲不如的供料作文
如今是供料作文題的一統(tǒng)天下。若問“供料”究竟“供”的是什么“料”,不出意外的話,師生的回答是:“寫作的材料”(或曰:“觀點賴以形成的材料”)。
其實,此“料”非彼“料”。二者混淆,貽害無窮。
供料作文題之“料”,大多是“偽材料”。一般來源于故事、小說、寓言、新聞、詩詞、博文……命題者從中尋章摘句,不少是七拼八湊杜撰的。這與真正的“寫作材料”,大相徑庭。這些只言片語、瞎編亂造之“料”,如何能作為“寫作材料”——— 思維基礎(chǔ)、“立論”依據(jù)呢?
仍以“福建卷”為例。題中之“料”是一個比喻:“……人生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任何比喻都是跛足的,這根本就不是一個真命題。然而,巧智的雞毛,竟成虐殺思想的令箭。無須太高的智商都清楚:人生非賽跑,也不像賽跑。賽跑的要件是大家必須同時起跑,而任何人生,都不在同一起跑線上。
人的主客觀條件千差萬別,是沒法比的。當老師,能跟孔夫子比嗎?打籃球,能跟姚明競爭嗎?愚公能跟智叟斗智嗎?——— 人生“有限的時間”,也因人而異,“跑了多少路程”,如何界定跑的快慢,更沒法一概而論,遑論70億地球人就一種活法——— “賽跑”?如此寫作,必定是剪不斷、理還亂。要把荒誕之“理”說圓,那是枉費心機。即便“優(yōu)卷”也還不知所云,等而下之的就可想而知了。
供“料”之荒謬,自然不是“福建卷”專利。如“重慶卷”:問候保安而得救;“全國課標卷”:額外補漏而獲好報;“全國大綱卷”:卸掉衣裝,能挑重擔……這些或真或假、半真半假的故事,虛構(gòu)、偶然、特殊的個案,或信手拈來的丟三落四的“觀點材料”,能作為普遍性、逼真性觀點的依據(jù)嗎?
列寧在《統(tǒng)計學和社會學》中說:“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lián)系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么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也不如?!薄?nbsp;所“供”之“料”兒戲不如,據(jù)此作文,恐怕頂多也就是猶如兒戲吧。
寫作材料,必須是完整、客觀、系統(tǒng)的,是作者長期關(guān)注、搜集、思考過的,搜羅剔抉、去蕪存菁,甚至要耗費畢生之功,豈能由他人越俎代庖?
“供偽材料”以“命意”,讓學生“偽立意”“偽寫作”,使他們誤以為,寫作就是信手拈來、瞎說一氣。如此“輕薄為文”,不僅敗壞了學生的當下,還將褫奪明日的學者、大師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