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年春節(jié)檔《哪吒之魔童鬧海》登頂中國電影票房總榜榜首,化著“煙熏妝”、留著“齊劉海”的魔童哪吒圈粉無數。漳州省級非遺哪吒鼓樂也于春節(jié)期間首次亮相央視,“登頂”國家級平臺,向全國觀眾展示這一獨具特色的非遺文化。
見證兩岸民間文化變遷
敲擊著貼有靈符的長柄手鼓,在馬鑼、天尺等樂器伴奏聲中,吟唱漳州腔哪吒鼓樂……春節(jié)期間,省級非遺哪吒鼓樂展示活動在漳州古城北廣場精彩上演,表演隊伍服裝統一、陣型整齊、步伐剛勁,鼓樂質樸而雄渾,給觀眾帶來震撼的視聽體驗,央視對此進行了報道。
“這次參加哪吒鼓樂的隊員約有70人,其中20名是8至16歲的青少年。”漳州薌城區(qū)頂岱山理事會會長吳少華介紹,哪吒鼓樂是源自閩南民間信仰的一種吟唱表演儀式,明代從道教圣地山西閭山傳入漳州,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鼓樂因唱詞中有“覲請哪吒三太子”而俗稱“哪吒鼓樂”。
“閩南哪吒信俗包含哪吒鼓樂、巡水、踏火、巡社等內容,頂岱山至今仍傳承著完整的儀式。”吳少華說,哪吒在漳州民間被稱為“太子爺”或“中壇元帥”,有“威震東海”的功績,是重要的護法神祇。頂岱山的九龍宮供奉著哪吒三太子的神像,每年農歷四月初九,哪吒誕辰日必舉辦儀式以示紀念。
閩南哪吒信俗活動全程伴有哪吒鼓樂,哪吒鼓的樂曲有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有緊、慢、中板,曲式變換豐富,節(jié)奏多樣,保留著漳州地方古樂和民謠的特點,其中不乏瀕臨失傳的古早曲調,別具藝術特色。
哪吒鼓樂見證了兩岸民間流行文化變遷的歷史。明清時期漳籍民眾大量徙臺,就在島內很多地方建廟祭拜或他廟寄祀“太子爺”。特別是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哪吒鼓樂也隨“太子爺”一起傳入臺灣,臺灣民眾稱它為“法仔鼓”。
2010年3月,頂岱山九龍宮被列為漳州市第二批對臺交流重點宮廟。近年來,不少臺灣信眾慕名前來九龍宮參觀交流,暢敘割舍不斷的根脈親情。
期待年輕人加入傳承隊伍
作為一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哪吒鼓樂如何更好地傳承下去?
日前,記者在薌城區(qū)打錫巷文衡殿看到,這里至今仍保留著清末時期的長柄手鼓、龍蛇法鞭等法器。
“哪吒鼓樂作為一種古老吟唱表演,世代都是通過口耳相傳,只有歌詞而無曲譜。為此,我們邀請專業(yè)的音樂老師為哪吒鼓樂配上曲譜,以便記載留傳。”今年78歲的林濟民是漳州哪吒鼓樂的傳承人之一,土生土長的他從小就聽著村里的老人在文衡殿吟唱哪吒鼓樂,耳濡目染下也學會了這門技藝。
在林濟民看來,要傳承好哪吒鼓樂,還需要引進青少年等新生力量,讓非遺代代傳承。前幾年,有10多名漳州二中、漳州五中的學生加入了哪吒鼓樂非遺傳承隊伍,他們不定期過來學習排練,并多次在漳州古城表演亮相。
“我們每次排練或者舉辦活動,都會通過視頻記錄下來,并發(fā)到抖音、微信等平臺,讓更多人了解這項非遺。”薌城區(qū)頂田霞理事會理事長黃高勇說,每年農歷四月初一至十一月廿七這段時間,他們每天晚上都會在頂田霞正順祖廟吟唱哪吒鼓樂,同時手把手將這項技藝傳授給年輕人。有一些年輕人通過新媒體看到他們表演的哪吒鼓樂,慕名前來學習。目前,他們的哪吒鼓樂團隊共有60多名成員,其中最小的僅11歲。
作為哪吒鼓樂的第四代傳承人,黃高勇從小居住在頂田霞正順祖廟旁邊,小時候為了能吃上廟里的供品,經常跟著大人一起來廟里吟唱哪吒鼓樂。在他看來,以前大家的娛樂方式比較單一,孩子們一起吟唱哪吒鼓樂覺得特別開心。現在年輕人的生活條件好了,娛樂方式很多,學習和工作的壓力也比較大,能堅持下來的實屬不易。他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人加入傳承隊伍,共同傳承保護這項非遺。(福建日報記者 黃小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