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0月30日訊 據(jù)漳州新聞網(wǎng)報道,今年6月,隨著市中級法院和11家縣(區(qū))基層法院同步舉行少年法庭揭牌儀式,漳州實現(xiàn)全市法院少年法庭全覆蓋。
據(jù)介紹,少年法庭揭牌后,將統(tǒng)一審理漳州轄區(qū)范圍內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堅持專業(yè)化審判與社會化保護相結合,繼續(xù)探索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和犯罪預防的新機制、新方法,全面加強新時期未成年人權益司法保護。
如何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預防和矯治未成年人犯罪?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龍文區(qū)人民法院家事少年審判庭。
“每一個未成年人犯罪都埋藏著漫長的伏筆”
在龍文法院家事少年審判庭庭長陳婧怡的審判生涯里,一起涉少刑事案件令她印象深刻。
前些年,15歲的林強(化名)因搶劫被訴至法院。通過對林強家庭、學校、社區(qū)等生活、學習環(huán)境開展審前社會調查,陳婧怡了解到林強的父母關系緊張,且平日里各自忙于工作無暇照顧孩子。林強感受不到家庭的關愛,長期與社會不良人士相處,受到消極負面的影響從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父母認為自己的兒子“劣跡斑斑”,更加疏遠他。
在和林強多次談話之后,陳婧怡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了林強犯罪根源以及他的心里真實想法,點出了問題的關鍵——如若父母始終對林強漠不關心、不聞不問,那么林強出獄后也很難回歸社會。
于是陳婧怡便開始引導林強的父母盡到做父母的責任,來彌補他缺失的家庭溫暖,幫助他重回正道。在陳婧怡的多次登門勸說下,林強的父母從起初的不愿意出席庭審,到最后同意出席,并表示愿意定期探望,林強出獄后也愿意把他帶在身邊生活。
庭審現(xiàn)場,當林強看到久違的父母的身影,表情瞬間變得復雜,意外中摻雜著羞愧;在當庭教育環(huán)節(jié),林強的父母對自己教育缺位進行反思時,林強嚎啕大哭,表示已從內心深處認識到自身所犯罪行與危害,有所悔改了。
案件審結后,陳婧怡開始了長跑式的回訪。她每年都會定期到未管所看望林強,送去慰問物品和他喜歡的書籍,鼓勵他好好改造。漸漸地,林強的話題里多了父母的出現(xiàn),話語里也流露出了對未來的渴望。3年后,刑滿釋放的林強憑著服刑期間所學的知識,順利回歸社會。
“沒有天生就會犯罪的孩子,每一個犯罪都埋藏著漫長的伏筆,對失足少年來說,公正地定罪量刑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將他們拉回正軌。”陳婧怡認為:“家庭教育對于未成年人而言至關重要,父母的回歸不僅能使失足少年的內心受到觸動,反省自身罪責,也有助于其出獄后的生活。”
龍文法院家事少年審判庭始終做到寓教于審、懲教結合,在依法公正處理案件的同時,積極開展多樣的幫教活動,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對失足少年盡最大努力實施教育、感化和挽救,幫助失足少年認識錯誤,悔過自新,為其以后重返社會,成為遵紀守法的公民及有用之才打下堅實基礎。
“每一起家事審判都牽動著幾代人的幸福”
家事案件也是龍文法院家事少年審判庭審判業(yè)務重要的一部分,事關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在江紅(化名)面臨中考緊張備考之際,父母卻因感情破裂時常在家里大聲爭執(zhí),起訴離婚階段,甚至會因為售房款分割和女兒撫養(yǎng)權問題大打出手。父母之間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影響江紅的學習。
陳婧怡了解案情后,從維護家庭和諧、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角度出發(fā),向父母雙方釋法析理,促使雙方認識到兩人之間的矛盾對孩子身心健康以及學習狀態(tài)帶來的傷害。經(jīng)調解,雙方和平分手,孩子也得到妥善的安置,同時雙方達成共識,不會因離婚而減少對江紅的愛,共同撫育江紅健康成長。
龍文法院少年家事審判庭堅持未成年人權益最大化原則,以修復關系、化解矛盾為目標,深入細致做好調解工作,敦促雙方當事人從有利于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長角度出發(fā),達成和解。
陳婧怡說:“家事審判是情、理、法碰撞最激烈的地方,每一起案件都牽動著幾代人的幸福和未來。有的離婚案件要快刀斬亂麻,有的離婚案件急不得,巧打親情牌,往往有助于案結事了親情歸。”
來源:漳州新聞網(wǎng) ☉記者 俞映云 通訊員 余瑞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