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一大早,72歲的陳財順像往常一樣,不到7點就出門了,他要去離家不遠的岐下碼頭上班。對于現在的生活,老陳經常會有一種恍如做夢的感覺。2018年起,當了一輩子農民的老陳,突然有了一個新身份——擺渡人。擺渡、擺渡,在擺渡別人的同時,老陳也把自己擺向了小康生活。

▲老陳每天的工作,便是從碼頭到魚骨沙洲之間來回接送游客
陳財順原是漳州市東山縣陳城鎮(zhèn)岐下村的貧困戶,由于兒子患有精神疾病,長期需要依賴藥物穩(wěn)定病情,家中的積蓄全部用來給兒子治病。“過去,我和老伴靠撿海螺、撿泡沫浮球為生,收入少得可憐。”老陳說,長期以來,他家的日子過得緊巴巴。

▲沙洲因形似魚骨而得名

▲老陳正在駕駛擺渡船,載客前往魚骨沙洲
2017年,毗鄰岐下村的旅游勝地魚骨沙洲開始在網上“出圈”。潮漲時隱,潮落時現,沙洲因形似魚骨而得名。不少游客慕名而來,一睹其神秘的風采。為了保護性開發(fā)該片沙洲,岐下村注冊成立了村辦公司——岐海旅游管理公司,并雇用136戶村民從事游客運輸工作,讓他們吃上“生態(tài)飯”,共享家鄉(xiāng)生態(tài)紅利,陳財順便是受益人之一。
“每出一趟活150元,多的時候一天大概可以出4趟,賺到600多元。中秋與國慶長假這8天,游客增多,一個假期有5000多元的收入哩。”燦爛的笑容洋溢在老陳的臉上。他告訴記者,旅游旺季時,一個月最多能賺8000多元,淡季時,最少也有3000多元的收入。去年,老陳斷斷續(xù)續(xù)蓋了多年的二層樓房終于落成,“現在的日子真是越過越紅火”。

▲老陳一家搬進了新居,圓了安居夢

▲勞累了一天的老陳,還不忘給蔬菜澆水

▲孫女幫老陳挑揀菜葉,幸福洋溢在爺孫倆的臉上
岐下村是東山縣推行“生態(tài)+旅游”模式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縣游客人數、旅游收入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2019年接待游客721萬人次,旅游收入74.92億元。
(來源:福建日報 記者 林輝 通訊員 殷琪 陳鈺鑫 攝影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