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東”煙標以紅黃兩色為主調(diào)
煙標是香煙制品的商標,俗稱煙盒,是世界四大平面印刷收藏品之一。“熊貓”“紅梅”“紅雙喜”“中華”等各具特色的煙標,承載了一代人的回憶,具有歷史、藝術(shù)、文化多方面價值。日前,記者在云霄向東精神紀念館發(fā)現(xiàn)了一枚絕版煙標——“向東”。
從外形上看,這枚煙標以紅黃兩色為主調(diào),正中是一艘蒸汽游輪駛向朝陽,游輪開足馬力,兩個煙囪冒出滾滾濃煙。朝陽從海面跳脫而出,放出光與能量。海面波光粼粼,被陽光染成了金紅色。
“這枚煙標已基本絕版,而‘向東’牌的誕生還要追溯到1970年,云霄的水利奇觀向東渠的動工初期。”云霄縣政協(xié)文史員謝鵬志介紹,煙標上的圖案設(shè)計,采用了當時風(fēng)靡一時的紅太陽、輪船等元素。其中,太陽便是喻指毛主席,也暗合“向東”兩個字的含義。據(jù)向東渠引水工程的指揮者李文慶介紹,當時取名“向東渠”第一層意思是充分體現(xiàn)云霄人民心向毛澤東,第二層意思是完成云霄人民對東山人民許下的承諾——送水東山。
云霄和東山兩縣地處東海之濱,隔海相望,是毗鄰的兩個縣,也是歷史上旱澇風(fēng)沙等自然災(zāi)害多發(fā)之地。1970年初,兩縣遭遇嚴重春旱。時任云霄縣人武部政委、革委會主任李文慶大膽提出,要興建一條能解決兩縣飲水和農(nóng)田灌溉的引水渠。
兩年半的時間,云霄和東山兩縣5萬多名干部群眾萬眾一心,掄大錘、鑿炮眼、開隧洞、架渡槽,逼水上山,穿漳越澗,先后劈開24座山頭,盤繞100多道山梁,跨過15條溪流,最終在崇山峻嶺之間建成了總長85.81公里、被譽為“江南紅旗渠”的向東渠。
1971年,云霄縣卷煙廠設(shè)計印制了第二枚煙標,名為“漳江”牌,共有3個版本,全部以向東渠為背景圖案。長渠躍然煙標上,宛如一條巨龍,吞云吐水,滋養(yǎng)著云霄和東山兩縣的父老鄉(xiāng)親。
“向東渠取源于漳江上游,因此這枚具有特殊時代背景的煙標就被命名為‘漳江’。”謝鵬志曾參與向東渠建設(shè)。回憶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他說,當時民工都要自帶工具、自帶口糧、自帶鋪蓋,工具鈍了自己鍛、畚箕破了自己補、金屬件缺了自己制……雖然條件困難,但民工們熱情高漲,因此涌現(xiàn)出了“兄弟齊上場、父子爭參戰(zhàn)、姑嫂均上陣、夫妻共遠征”以及“鐵姑娘突擊隊”“共青團突擊隊”“少年突擊隊”等事跡。
“‘向東’‘漳江’煙標留存著老一輩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開拓創(chuàng)新的時代印記,具有史料價值和收藏價值,希望后輩能銘記歷史,將‘向東渠精神’發(fā)揚光大!”謝鵬志介紹,自己十分愛好收集煙標,2016年,他從李文慶那里得知了云霄卷煙廠成立初期的故事,便開始收集當年卷煙廠發(fā)行的各種煙標。“我找遍了云霄卷煙廠原來那些工人、干部,還有周邊的親朋好友,還從網(wǎng)上去搜索、去尋找,總算收集到了50余枚,非常珍貴。這些煙標看起來非常不起眼,但里面蘊含著思想和學(xué)問。”
(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蘇益純 通訊員 朱喬檉 謝鵬志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