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正在編織斗笠
“上周剛運出兩萬多頂斗笠,現(xiàn)在新訂單又來了,我得到村里催催進度。”7月31日下午,鐘天忠回到茶鋪村后,就到幾戶斗笠編織大戶家里看看,交代訂單事宜。
天寶鎮(zhèn)茶鋪村位于薌城區(qū)西郊,是閩南有名的斗笠村,傳統(tǒng)竹編技術已有300多年歷史,特別是編織的民間斗笠,頗具民族特色。
“天寶鎮(zhèn)一帶所產(chǎn)斗笠‘天寶大笠’,因其質量較好,一直受到顧客的喜愛,百年來在周邊一帶享有盛名。”村黨支部書記鐘建中說,斗笠的制作分為“編笠胎”與“蓋笠面”兩道主要工序。茶鋪村附近就種有大量的竹子,是編笠胎的好原料,編笠胎成為當?shù)卮迕裰\生的一種重要補充。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全家老小,農(nóng)閑之時、平時有空時,見縫插針式編織一會兒。
據(jù)介紹,天寶斗笠都是直徑80厘米至1米的大笠,這種大笠是許多農(nóng)民雨天耕作時搭配蓑衣使用的。早年,天寶大笠十分暢銷,許多專做笠面的人都來茶鋪村收購笠胎再加工為成品斗笠,所以笠胎供不應求。后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使用斗笠的人少了,茶鋪村的傳統(tǒng)斗笠業(yè)也開始走下坡路。
“東南亞一帶至今還很流行斗笠。”駐村第一書記徐夏杰說,前幾年,包括鐘天忠在內的兩位從事貿(mào)易的村民,主動對接商家,拿到了出口的訂單,于是許多茶鋪村人業(yè)余時間又開始編織斗笠了,只是由于習俗不同,訂單要求的都是小斗笠,直徑一般在30~40厘米左右。
夏日的傍晚,走進漳州薌城區(qū)天寶鎮(zhèn)茶鋪畬族村,只見家家戶戶、男男女女的畬族村民正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樹蔭下編織著斗笠,一派忙碌景象。
在村里的公共大厝里,74歲的鐘賜金正在編織斗笠。只見他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剖開,分成青竹片和黃竹片。由于竹節(jié)質脆、易斷,在剖竹時兩眼都盯著竹節(jié),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著竹篾的一端,右手操刀,將竹篾剖開后,退一退刀,再用力將刀滑向竹節(jié),以成勢如破竹之態(tài),然后一雙生滿老繭的手拿起細篾,一條一條又一條,來回飛舞,竹篾盤繞交疊,一圈又一圈地向外擴展,不多時,就編出一個大笠圈。
“我從小就會編斗笠了,那時每次放學回到家或周末放假沒讀書時,都會被父母叫去編幾個斗笠。”鐘賜金說,現(xiàn)在子女們都長大了,反正在家閑著也是閑著,有個事情做,才不會太無聊。
“根據(jù)訂單的規(guī)格需求,一頂斗笠胎,小的在1.5元左右,大的在2.5元左右。”鐘天忠說,村民們都是業(yè)余時間編織一下,不影響各自的本來工作,少則一個月能拿到七八百元工資,多則2000多元。
“這幾年來,每年都完成訂單40萬頂,而今年上半年已完成訂單30萬頂了,看來今年形勢比去年好。”鐘天忠說,今年由于受到疫情的影響,春節(jié)過后,許多村民都無法外出打工,待在家中閑著沒事就編斗笠,產(chǎn)量提升了不少,估計今年能完成60萬頂訂單,村民們年人均純收入可增加幾千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