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木雕師鳳毛麟角。悠悠三十三載,林玉鳳用一把刻刀,方寸間刻盡天地,酸甜苦辣功夫技藝都融化在線條里,一“木”了然——做手藝人,更做守藝人
 
 
林玉鳳在創(chuàng)作
臺海網(wǎng)8月19日訊 據(jù)閩南日報-漳州新聞網(wǎng)報道 木雕是一門勞心勞身的手藝,這種與斧鑿刨鏟打交道的手藝人,大都是須眉男子,女木雕師鳳毛麟角。在云霄縣就有這么一位,她就是剛被列入漳州市第六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閩南木雕傳承人林玉鳳。“做木雕,就是用自己的雙手,把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畫面刻在木頭上。定格我所熱愛的一切,是一件幸福的事。”前日,筆者采訪林玉鳳,她說自己成為木雕師,不僅是從事一份熱愛的職業(yè),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
筆者見到林玉鳳時,她正專心致志地伏案雕刻一幅松鹿圖木雕掛屏。一米見方的工作臺上,擺滿各種各樣、功能各異的刻刀,在她細致入微的雕琢下,松樹、山石、丹頂鹿的輪廓愈加清晰生動。看著木屑一點點滑落,她嘴角輕輕上揚,露出滿意的笑容。“粗坯階段已經(jīng)完成,現(xiàn)在到了最關(guān)鍵的打磨階段,松樹和山石的紋路,丹頂鹿身上的花紋都要細細地雕出來,才會栩栩如生。”這是個細工活,耗時、耗心、耗力氣,但在她看來,卻是一種滿滿的享受。
52歲的林玉鳳常說,其丈夫方建武是她學習木雕的啟蒙老師。方建武也笑稱,林玉鳳是他的首徒和得力助手。方建武出生于木雕傳統(tǒng)工藝世家,是閩南木雕匠人中的佼佼者。在33年的歲月里,他們夫妻互幫互助,無論閩南木雕行業(yè)經(jīng)歷高潮或低谷,從未放下手中的刻刀,始終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著,做手藝人,更做守藝人。
在學習木雕技藝過程中,身為女性,肯定有諸多無法言語的不易。筆者問到這個問題時,林玉鳳只是笑了笑。而當筆者目光停留在她那雙修長的手指上,她說:“不要看,上面好多疤痕哩。手是女人的第二張臉,做了這一行,我的第二張臉沒有了。”那一手深深淺淺的疤痕,訴說著木雕手藝人的艱辛付出。當木雕作品受到專程前來云霄的遠方客人的贊美,她覺得這樣的回報就夠了。
林玉鳳介紹,對于木雕的粗坯制作要由淺入深。民間有句行話:“留得肥大能改小,惟愁瘠薄難復肥。”切、削、雕、刻,每一刀的力度都必須恰到好處,作品才能有深厚的賦形功底。“木雕是一門深不可測的藝術(shù),越往里琢磨,越對它著迷。”入行至今已過33年,林玉鳳卻日復一日地待木雕如“初戀”。
“國畫師常說‘畫人難畫手,畫樹難畫柳’,木雕也是一樣。”在林玉鳳和丈夫方建武聯(lián)手創(chuàng)作的古典題材作品《采菊東籬下》中,陶淵明寬額袒腹,悠然回望,荷鋤負箕,采菊而歸,簡勁刻線展現(xiàn)了陶公流風余韻,匯情與鳥樹山林,融心與天地自然。陶淵明的五官和手最難刻,一刀刻不好,整幅作品就毀了。在菊花的雕刻上,林玉鳳注入巧思,站在女性的角度去雕刻菊花的多種姿態(tài),詮釋出女性柔美的特質(zhì)和細膩的情感。“人物的一顰一笑,一招一式,均有典有據(jù),不矯揉造作,不生搬硬套,不空穴來風,有一種原生態(tài)的親切感,作品的靈魂也就呼之欲出了。”懂行的客戶這么評價這幅作品。
“純手工耗時特別長,花一兩年做一件東西很正常,正因為這樣才更珍貴。每完成一件雕刻,很有成就感。”此外,林玉鳳和丈夫還一起參與本地許多文物史跡的修復、重建工程,一件件精致的木雕工藝品從她那雙纖手緊握的釬鑿中流淌出來,流向一個個屋脊、梁架。威惠廟、云山書院……一個個名字響亮并足以代表閩南文化的建筑,都與她有了關(guān)聯(lián)。
從去年開始,林玉鳳和丈夫主動到云霄列嶼中學擔當非遺傳承活動講師,把閩南木雕傳統(tǒng)技藝的種子播撒進孩子們的心田,不斷傳播和弘揚閩南木雕文化。她說她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來傳承它。
⊙朱喬檉王一霖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