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3月24日訊 據(jù)閩南日報報道,從3月16日開始,東山縣檔案局展出了51封早期海峽兩岸民眾往來的書信、照片等珍貴檔案資料,海峽藩籬始終難以割斷兩岸之間血濃于水的親情躍然紙上。
東山是臺灣同胞的重要祖籍地,兩地血脈相連,源遠流長。史前一座“東山陸橋”把大陸和臺灣緊緊連在一起,“銅山水寨”曾是抵御外侵、征剿海盜的前沿陣地,“水操臺”默默地記載著鄭成功、施瑯據(jù)此練兵、出師臺灣的征程,“銅山營”銘記著官兵劈波斬浪、血灑澎臺的故事,“寡婦村”演繹了一出人間骨肉分離的悲劇。
1949年前后,東山縣被國民黨軍抓壯丁的去臺人員4800多人,是大陸去臺人員最多的縣份。1950年,國民黨軍撤離大陸,掠走了東山島大批的青壯丁到臺灣,人為地演繹了一幕幕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人間悲劇。從此,東山與臺灣之間,父母思子女、子女念雙親、妻子盼丈夫、兄弟姐妹想親人,思鄉(xiāng)曲綿綿不絕。兩岸阻隔長達半個世紀(jì),去臺人員連只言片語都無法直接傳遞到朝思暮想的親人手中。在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海峽兩岸的家書通過“秘密通道”來往的“臺批”應(yīng)運而生,去臺人員或把信寄往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和美國等國家,然后換個信封轉(zhuǎn)寄祖國大陸;或通過??繓|山的臺輪,帶回“臺批”,由臺胞接待站轉(zhuǎn)交親人。同時,大陸親人也通過這兩個“秘密通道”把家書輾轉(zhuǎn)寄往臺灣。
東山縣“寡婦村”展覽館原館長黃鎮(zhèn)國說:“開始的信件內(nèi)容主要是報平安、訴離情;后來的信件是幫助提供資料,協(xié)助一些臺胞申請回來探親、定居;隨著兩岸民間往來的增加,書信又承擔(dān)起處理兩岸事務(wù)的角色。”
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打電話、上網(wǎng)、微信和qq聊天等通訊的普及,使用信件等傳統(tǒng)聯(lián)絡(luò)方式的人越來越少,“臺批”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但“臺批”在推進兩岸交流交往做出巨大的貢獻。東山縣有關(guān)部門便開始征集、收藏“臺批”信件,搶救和保護海峽兩岸民間往來的珍貴檔案資料。
東山縣檔案局局長楊文桂表示,征集、收藏、研究“臺批”,意義重大,因為它見證了兩岸密切的民間往來,見證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親情,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見證。
原文鏈接:http://www.zznews.cn/news/system/2018/03/22/011228431.shtml
原文標(biāo)題:東山展出51封兩岸家書:同胞血脈親情躍然紙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