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少藝在為關公雕像髹漆、貼金
      臺海網3月7日訊 據閩南日報報道,謝少藝在為關公雕像髹漆、貼金國寶文物保護單位東山關帝廟,其主殿梁枋與格扇門、回廊梁枋有36處黃金漆畫,僅椽板的黃金漆畫面積就約500平方米,這在國內古建筑中極為罕見。其中梁枋部分的“吉祥富貴”“西游記”“博古圖”“普天同慶”“古戰(zhàn)場”“紅樓夢”“水滸傳”等500多幅作品,出自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省級非遺東山黃金漆畫傳承人謝少藝和他的師父歐眉山先生之手。
黃金漆畫亦稱“擂金畫”,為東山島著名的傳統民間工藝之一。黃金漆畫雖名為畫,卻是集髹漆、繪畫、貼金等多種藝術于一爐,尤其是結合貼金與擂金箔或金粉作畫的技法,為其他畫種所不能代替。
今年63歲的謝少藝師傅,從小刻苦學習繪畫,初中畢業(yè)后開始學習漆藝。漆畫用福建大漆做原料,剛開始學漆畫的時候,因大漆氣味嗆人,謝少藝常常頭昏眼花,甚至皮膚過敏。他打電話回家訴苦:“太累了,不想學了,我要回家。”父親回答他:“手藝人都這樣,要吃苦,要堅持。”
1973年,謝少藝被選派到福州參加為期一年的“全國漆藝技工培訓班”。這期間,他從生漆到熟漆,從退光到透明漆,再從平面退光到貼金等工藝,得到較為全面的學習。學成后,他同他的父親首度合作創(chuàng)作了《海島女民兵》《魚水情》兩幅磨漆畫,獲得工藝美術界人士一致好評。他的漆藝技能在東山島嶄露頭角。
上世紀80年代,東山恢復維修關帝廟。廟內黃金漆畫的創(chuàng)作,落在了當地著名畫師歐眉山和徒弟謝少藝的肩上。跟著師父在不同的寺廟里穿梭作畫,成了年輕謝少藝生活中的常事。
“在完成關帝廟大門門板上的呂布故事的黃金漆畫后,歐眉山先生因病去世,剩下的漆畫就都交給了我。”謝少藝說。從那時起,為了畫好黃金漆畫,有時他在廟里一呆就是一整天。建筑高處的椽栿、額枋,要架起架子躺在上面,一筆一筆地畫。
黃金漆畫創(chuàng)作對氣候與環(huán)境條件要求極高,全憑手工技藝。工序復雜且耗時,上漆、水磨、再上漆、反復磨光和退光、描繪、貼金箔……光是打磨、上漆就要花去大量的時間,更別提之前的設計和之后的繪畫了。這些重復雖乏味,卻能讓漆畫的底子泛著深沉的光澤。“打磨很重要,你看有些漆畫泛的光很虛,很浮躁。打磨得好,光就會很實,才會好看、有深度。”謝少藝說。
“如果太濃、太濕,地漆太粘,就會浪費金粉,關鍵是金容易糊到一塊,也沒有光澤。而如果地漆太淡、太干,就會造成金粉貼不上,或者貼不飽。在大漆快干未干時,就要上金箔了。用棉球或毛筆蘸上金箔和膠水混合的粉末,描到勾勒好的圖樣上。這是難度最大的一道工序,稍不注意畫錯了便很難修改。也容易把薄如蟬翼的金箔給撥掉,它的工藝美感就無法展現。”謝少藝說。
“這500多幅畫前前后后畫了十來年,也修復了部分古代遺留的破損漆畫精品。”在謝少藝的不懈努力下,東山關帝廟的黃金漆畫得以恢復原貌,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東山島的民情風俗和民間文化。
如今,謝少藝在黃金漆畫這一工藝園地,已默默堅守45年,技藝游刃有余,留下了豐富的黃金漆畫作品。
原文鏈接:http://zz.fjsen.com/2018-03/06/content_20789256.htm
原文標題:東山黃金漆畫技藝傳承人謝少藝——從手藝到守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