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12月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林連金 陳成沛 燕子 吳曉平 沈威)融媒體時代,關鍵字在“融”。融,是融合,亦是融化。而對兩岸媒體人來說,無論新聞內容如何拓展,傳播載體如何變遷,說好兩岸交流故事、促進中華文化認同,都是內在的道義和責任。昨天的第八屆海峽媒體峰會研討現(xiàn)場,兩岸嘉賓就如何推動新媒體的合作與聯(lián)動各抒己見,雖然傳統(tǒng)媒體當前都面臨著轉型壓力,但諸多發(fā)言嘉賓都強調,不能只追求短平快的流量效應,還是應該借新媒體的“年輕”屬性,融合新技術新平臺,爭取年輕人的認可,融化兩岸的心靈隔閡,增進兩岸認同。
流量不是一切 初心與讀者不可辜負
說到新媒體,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其實兩岸媒體人的認知與普通讀者一樣,那就是“流量”。但是當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聯(lián)動,追求的就決不能只是流量。
聯(lián)合報事業(yè)處影音部運營長方仰忠表示,融媒時代,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要說好故事,因為初心與讀者不可辜負。站在時代大潮中,媒體人還是應該自問,“我們的社會責任、核心價值是什么?”如果按照流量來區(qū)分“好”與“壞”,那么寵物、美食絕對是熱門議題,媒體如果追求流量,很快就能通過這些方面的內容得到影響力。但這難道是媒體應該做的東西嗎?方仰忠介紹,聯(lián)合報系2011年就成立了“愿景工程”項目,為的是通過重要的專題報道,讓臺灣變得更好,讓臺灣社會有正向的發(fā)展。“雖然流量最重要,但聯(lián)合報從來沒忘記過責任。”2017年,聯(lián)合報“愿景工程”的主題涵蓋了“毒品在年輕人中的泛濫”到“如何建立良好的長期照護制度”,如果僅僅從流量角度看,這些顯然是不及格的項目策劃。
臺灣《卓越》雜志董事長丁雯洲也認為,長期的媒體實踐證明,任何時候都是“內容為王”。在他看來,傳統(tǒng)媒體身上的“傳統(tǒng)”二字,并不是一個負面概念,而是正面的資產,其中就包含著專業(yè)內容的珍貴價值。而專業(yè)的內容需要的是專業(yè)的人才,因此《卓越》雜志在積極與新媒體聯(lián)動的同時,仍然堅持培養(yǎng)好人才。面對當前的轉型壓力,丁雯洲坦言,大象這樣的龐然大物很難轉身,但像《卓越》雜志這樣的中小企業(yè)型媒體在臺灣很多,要轉身也是很快,而要度過這一艱難的過程,靠的就是媒體自身的努力和韌性。
突破“語言關” 讓臺灣年輕人“聽見”
傳統(tǒng)媒體的轉型必然伴隨著暫時的失序與痛苦,其中最需要突破的一個“關口”,可以稱為“語言關”。方仰忠笑言,媒體語言的轉變其實是一個自我“洗腦”的過程。“以前媒體人討論的是文字、版面,而現(xiàn)在說的都是點擊率、分享數(shù)、觸及率和影響人數(shù)等等。”其實從廣義上說,內容上的轉變也是“語言關”的一部分。聯(lián)合報系的報道形式從傳統(tǒng)的圖片文字,拓展到現(xiàn)在的視頻、語音、美術和程序設計,為的就是通過不同元素和平臺的融合,去找到更多的潛在使用者。在此過程之中,更多更新的運營方式也都得以實現(xiàn),讓不同的業(yè)務部門都能重新找尋到更適合的表達方法。有趣的是,這種“更適合的方法”也在隨著媒體環(huán)境的變化而不斷改變。如果把新媒體比作一種“媒體語言”,那么這種語言對媒體人來說,可以說要“活到老學到老”。
臺灣“指傳媒”社長游勝鈞,也同樣強調這種“語言”的改變。在他看來,傳統(tǒng)媒體需要改變四個既有新聞元素,而這四個“改變”,都是為了讓臺灣年輕人“聽見”。
首先是講述者的改變。“指傳媒”的經(jīng)驗是改變以前單一的記者角度,大量培養(yǎng)年輕人去說故事、做報道,因為“年輕人才懂年輕人”;其次就是語言的改變。但游勝鈞的“語言”概念與方仰忠有所不同,他認為要改變以前的“人類思維”,學會像人工智能那樣去思考。這是因為,臺灣年輕人關于日常問題的思考并不周延,經(jīng)常需要使用搜索引擎或民意投票結果來輔助理解并作出決策。因此,要把新聞寫成適合數(shù)據(jù)傳播的樣子,才能讓年輕人讀懂;第三是素材的改變。以往的新聞以文字圖片為主,但是文字有沒有加入關鍵字、圖片有沒有提供索引功能,決定了受眾能否把讀到的內容快速去做延伸;最后是發(fā)布渠道的改變。網(wǎng)絡平臺的運用規(guī)則要求新聞產品應該進行場景設置,以便媒體從中去引導讀者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景內容,促進商業(yè)價值的產生。
新媒體新課題 兩岸故事增進文化認同
新媒體是年輕的媒體,年輕人是其天然的受眾。正如游勝鈞所說,媒體是兩岸關系的“穩(wěn)定器”,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責無旁貸。事實上,增進兩岸交流、促進中華文化認同原本就是兩岸媒體人的“初心”,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為傳統(tǒng)媒體提供了轉型的可能,也為講好兩岸故事、增進中華文化認同,提供了新的機遇和課題。
在臺灣島內,有許多媒體常年致力于弘揚中華文化。與會的臺灣《人間福報》業(yè)務部廣告副理李照子,就在研討現(xiàn)場與兩岸同行分享了《人間福報》發(fā)揮媒體正能量、傳達人間真善美的案例。作為星云大師創(chuàng)辦的報紙,《人間福報》創(chuàng)立了“星云真善美傳播獎”,近兩百位獲獎者中不乏兩岸年輕人,他們都是增進中華文化認同的踐行者。
臺灣《中國時報》副總編輯黃樹德則表示,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最終要落在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上。但在新媒體時代,要爭取年輕人的認同,絕非易事。“因為這是一個先端市場,年輕人自己會創(chuàng)造趨勢和話題,帶起風向。”要如何與年輕人對話?講述他們聽得懂的兩岸故事?黃樹德認為,問題關鍵在于“互相說話聽不懂”。因此,在傳承中華文化部分,兩岸媒體要講年輕人聽得懂的話,“只有使用他們的語言,整個事情才能繼續(xù)往前走。”黃樹德舉例表示,文學大師林語堂在漳州和臺北都有故居,其中的傳承故事原本是弘揚中華文化的好案例。但是,現(xiàn)在的臺灣年輕人可能不知道林語堂是誰,強化中華認同該從何做起?黃樹德認為,應該順應新媒體思維,從作品出發(fā)進行新的嘗試,比如說挖掘林語堂作為幽默大師的文學素材,“這樣或許能拉近臺灣年輕人與傳統(tǒng)文化的心理距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