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8月12日訊 據(jù)閩南日報報道,轉眼間,暑假已經過半,記者走訪了解到,孩子的暑假學習“充電”形式多樣,呈現(xiàn)一些新的動向:報班輔導、才藝培訓、在線教育、參加夏令營、研學活動。
多數(shù)家長為孩子報了好幾個班
英語突破、書法提高、口才培訓、小升初銜接……記者采訪中發(fā)現(xiàn),暑假儼然成了不少孩子的“第三學期”。“暑假給孩子報了數(shù)學提高班,我的孩子數(shù)學一直比較弱,趁著暑假給他補短下,另外還給孩子報了游泳課、書法課,一動一靜相結合,這樣暑假孩子不會空度。”家長吳美玉說,像她這樣給孩子報三個班以上的家長不在少數(shù),“暑假里,大家還是想讓孩子多學點東西。”
記者走訪了市區(qū)幾家輔導培訓機構,發(fā)現(xiàn)幾乎每家機構都開設了不同類型的課程,如培優(yōu)班、一對一班、暑期銜接班等,不少培訓機構還推出各種優(yōu)惠政策。“孩子暑假補習是我們的一大筆花銷,像我兒子的那家機構,作業(yè)輔導周一到周五午間11:00——14:30是400元/月,晚間16:30——20:80是750元/月;如果是周末全托則要1100元/月,如果是整個月價錢會降低一些,這個價錢已經算是比較合理的。”孩子正讀小學三年級的張軍水先生說,自己從事的是服務行業(yè),平時比較忙,沒有辦法,只能給孩子報了晚間這個輔導班,“暑假有專門的老師輔導,孩子學習才不會落下。”除此之外,張先生還給孩子報了書法班以及跆拳道班,為了讓孩子暑假生活能夠充實些。
記者了解到,家長報名暑假銜接班最為火熱,“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開學時候很多學校都有考試,家長不敢怠慢,8月是暑假輔導培訓的一個高峰期,不少家長結束了孩子的游玩,送孩子前來培訓輔導,提前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 漳州某培訓機構的楊老師接受采訪時說。
楊老師同時也表示,現(xiàn)在很多家長暑假都給孩子報好幾種類型的班,不僅有課業(yè)輔導班,還有才藝興趣班,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不僅學習要跟得上,還需要有一項技藝傍身。因此,他們機構也針對家長的需求,制定了幾種培訓形式供選擇。“像我們除了有針對暑假的銜接班外,還另外開了繪本寫作班、小主持人班等,各個培訓內容請了各個領域的專業(yè)老師來教學,讓孩子在這里能夠得到一條龍的服務。”
在線教育平臺“顯露”
除了培訓班火熱外,記者了解到,在“互聯(lián)網+”的涌動中,一部分家長還選擇網絡輔導、在線教學。
在線教育即e-Learning,或稱遠程教育、在線學習,與網絡培訓概念相似,和線下學習相比,在線教育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價格優(yōu)勢。
“一年交360元,里面很多課程就可以進行學習,一般來說一段課程差不多20多分鐘,孩子自己去聽課,然后進行學習消化,個人感覺還是不錯的,比如英語,除了知識點講解外,還有一些趣味英文可以學習,比如看原版英文電影學英語等。”家長陳磊說。比起動輒幾千元的培訓費,在線教育算是很便宜的了。
陳磊表示,網上在線教育平臺很多,內容大概包括“直播教學、在線錄播、互動問答、考試題庫”等,“我選擇在線教育平臺,最主要看重的是它突破了時間地點的束縛,手機、電腦都可以操作,避免了我們接送的繁瑣。”不過陳磊也坦言,像網絡教學靠的是孩子的自覺,“我身邊一些家長反映網絡是單向教學,孩子有沒有學進去,就不太能夠知道。我們是女孩子,相對來說,比較坐得住,只要認真聽,效果還是不錯的。”
另外,記者了解到,在線教育雖然也有互動式的教學,但是不少家長表示,在線提交問題后,回復通常比較慢,“有的平臺師資也不是很穩(wěn)定,互動方面比較差,再有就是資質還有待確認,管理還比較亂,如果家長沒有認真選擇,很容易發(fā)生消費糾紛。”家長王先生說,不過他坦言,至少給孩子多了一些選擇,這種在線教育目前來說發(fā)展趨勢也不錯,“期望以后越來越正規(guī)。”
素質拓展類受青睞
記者了解到,暑假里,還有不少家長選擇讓孩子參加一些研學游、夏令營等團體活動,讓孩子參與學習考察、參觀體驗、志愿服務,拓展孩子素質。
去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門下發(fā)《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指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chuàng)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今年暑假,不少機構和旅行社推出了研學游、特色夏令營,并將之定位為“移動課堂”。目前市場上的研學游、夏令營主要有幾種類型,一類是戶外拓展型,一類是親子活動型,一類是才藝型,甚至一些還增加了特色學習的內容,比如國學班、文化禮儀班等。
“我們并不是簡單的游玩,而是把一些課程納入其中,讓孩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玩,讓孩子帶著興趣和好奇心去探尋、去思考。比如旅途中設置一些文字游戲,讓孩子去查找當?shù)氐娜宋娘L情以及民俗,還有歷史文化知識。一些夏令營我們也會配備老師進行專業(yè)輔導,比如一些英語口語訓練、英語詞匯學習等。”擔任一夏令營總輔導員的蔡先生說。
“孩子少,難免嬌生慣養(yǎng),所以現(xiàn)在很多家長對小孩子的培養(yǎng)方式也在逐漸改變,并不會一味地在孩子的學業(yè)上施壓,而是有意識對孩子進行一些生活自理能力的鍛煉,讓孩子既能增長見識又鍛煉能力。”在漳州一家事業(yè)單位上班的鄒晴說,今年暑假,她也選擇把孩子送到少年軍校去學習體驗,讓孩子體驗封閉式軍營生活,進行基本軍事技能訓練、接受國防教育、學習緊急救護知識等。
像鄒晴一樣想法的家長不在少數(shù),記者了解到,讓孩子參加研學游、夏令營進行素質拓展越來越受到家長的青睞。“這類的夏令營帶隊老師不再是‘保姆角色’,活動內容幾乎是孩子要學著自己去做,不僅能夠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掌握一些生活技能,還能學到團隊協(xié)作能力,提高交際能力,這是我們所看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