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可彥眼睛現在只有光感,閱讀靠聽
臺海網6月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張惠玲 文/圖)13歲時,眼睛被診斷為視網膜色素變性,視力逐漸下降,令他青春夢碎。經歷無數的煎熬與痛苦、迷茫與無助,他以超乎尋常的毅力與勤奮,從文學與哲學中尋找人生與生命的答案,獲得了慰藉與力量。
白皙的皮膚,端正的五官,溫文的氣質,今年27歲的漳浦人吳可彥,明明是一副安靜大男孩的模樣,卻讓人有一種面對大海的感覺——平靜而深邃,正如他的生命。
患上眼疾 人生被迫“重啟”
小時候的吳可彥,活潑好學,讀書、畫畫、運動等等一樣不落,是讓老師和同學們喜歡、讓家長驕傲的好學生。不料,13歲那年,他被診斷出視網膜色素變性。
醫(yī)生警告他,其視力會逐漸下降,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失明。父母帶著他四處求醫(yī),嘗試過中醫(yī)西醫(yī)的各種治療方法,但收效甚微。
因視力逐漸下降,他很難在校完成正常學業(yè)。迫于無奈,2006年他被送到泉州盲人學校上高中。
他本應陽光燦爛的世界卻逐漸被黑暗籠罩,苦悶中的吳可彥瘋狂喜歡上了文學。即使視力不濟,在修學之余,他仍然常常趴在電腦前,通過電腦特殊閱讀軟件,遍閱古今中外文學名著。
同時,他開始嘗試寫作。一開始,他需要把電腦屏幕上的字放得很大。隨著視力的下降,最后只能依靠語音軟件,以異于常人的艱辛,使用健盤盲打,在黑暗中堅持著寫作。
吳可彥說,現在,他每天都保持著超10萬字的閱讀量,閱讀和創(chuàng)作不僅讓他的生活更充實,更給了他溫暖和動力。
獨愛寫作 想幫助更多殘疾人
文學創(chuàng)作,讓吳可彥找到了打開這個世界的方式,找到了自己思想的出口。20歲時,他第一次在《青年文學》上發(fā)表詩歌,而后又相繼在《福建文學》《廈門文學》《福建殘聯》等刊物發(fā)表大量作品。2014年8月,他出版的長篇小說《星期八》獲得漳州市第八屆百花文藝獎一等獎。截至目前,他已創(chuàng)作作品達150多萬字,先后出版《星期八》《血河集》《八度空間》《茶生》等4部作品。
當代著名文學評論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曾鎮(zhèn)南先生這樣評價他:“吳可彥是福建近年來出現的一位才稟卓異、創(chuàng)作勤奮、風格鮮明并展現出廣闊的文學前途的90后青年作家。他的小說富有藝術創(chuàng)新的沖擊力,在我們的創(chuàng)作中開了新生面,添了新元素。”
2016年兼任漳州市盲人協會副主席后,除了認真開展服務殘疾人的事務外,他還借助協會平臺建立讀書群,用掃描儀為盲人朋友制作語音軟件識別的電子書,盡力解決盲人讀書難的問題。
他說,他的服務,能讓盲人朋友讀到想讀的書,同時,自己也讀到了更多的書,“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未來,他想幫助更多的殘疾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