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2月5日訊 據(jù)漳州新聞網(wǎng)報道,這是一張在英國牛津大學博德利安圖書館沉睡了350年,且已損壞嚴重的中國古航海地圖。幾年前,這幅圖被發(fā)現(xiàn),引起中國航海史學界強烈反響。香港大學教授錢江據(jù)此圖發(fā)表了一篇《一幅新近發(fā)現(xiàn)的明朝中葉彩繪航海圖》論文。這幅圖見證了以漳州海澄月港為中心的閩南海外貿(mào)易網(wǎng)絡,填補了古航海地名研究領域的空白。
這幅航海圖在國外稱為《雪爾登中國地圖》,中國學者把它命名為《明代東西洋航海圖》(以下簡稱《明圖》)。加拿大漢學家卜漢民認為,《明圖》大約繪制于1608年,地點在荷屬萬丹。
這幅長約1.5米,寬1米的《明圖》,原是英國著名的律師兼東方學學者雪爾登(1584—1654)收藏,與一個中國羅盤放在一起。1658年,雪爾登將它捐贈給博德利安圖書館。2008年,美國學者伯切爾博士發(fā)現(xiàn)這是一幅歷史價值非凡的航海圖。經(jīng)過一年時間,大體把地圖修復成原樣。
《明圖》繪制的始航點在漳州月港,航線有6條東洋航路和12條西洋航路,其中東洋航路有漳州往琉球、漳州往長崎、漳州往呂宋三條。西洋航路有漳州經(jīng)占城、柬埔寨往咬留吧;往滿喇伽;往暹羅;往大泥和吉蘭丹;往舊港及萬丹五條。另有滿剌加往池汶、往馬神、往緬甸南部航路;咬留吧往亞齊、往萬丹航路。
明代漳州人張燮的《東西洋考》記載西洋航路由月港起航,廈門港放洋后,沿著中國東南海岸線一路向南,然后繞過海南島附近海域,經(jīng)七洲洋(西沙群島)抵交趾、占城,從而進入印尼一帶。而《明圖》標繪的西洋航路與《東西洋考》所記載的西洋航路幾乎一樣。這幅圖可以說是《東西洋考》《順風相送》附屬的一幅航海實用圖。
不同于《明鄭和航海圖》,《明圖》在繪制技法上用虛線標繪制航線,并上下注于密集針位和更程里數(shù),反映了該圖繪制已受到西方航海圖繪制技術(shù)的影響。同時,在圖上方畫上羅盤與比例尺,這在中國地圖史上為首次。此外,它也是中國第一幅明確繪出澎臺和南海四島準確位置的海圖。如在漳州東南部繪出澎湖列島的圖形,標注為“彭”。在澎湖之東又繪出臺灣本島,并以明初臺灣古名“北港”和“加里林”標注出來。
《明圖》繪制的地域北起西伯利亞,南至今印尼爪哇島和馬魯古群島(香料群島),東達北部的日本列島和南部的菲律賓,西抵緬甸和印度南部,形成將中國與東亞融為一體的格局。《明圖》一改在中國古代世界圖上,中國永遠處于中央,外國如彈丸小圈,散落在周邊。可以說,這幅圖打破皇家的“天下觀”,表達了民間的“海洋觀”。而這種“海洋觀”,是漳州月港海商所特有的。
要熟悉東西洋的地理和海外交通航路,又要掌握東、西方地圖的成就,繪圖者是誰?有學者認為,繪圖者是漳州月港海商。宋代以來,福建海商常常搭載落舉文人往南洋住一段時間,叫“住冬”,不過也有文人長住下來轉(zhuǎn)而經(jīng)商。從《明圖》的繪畫水平看,繪圖者熟悉南洋的地理和物產(chǎn),可能是一位居住在南洋的閩南籍華商文人。如此分析,《明圖》應是萬丹的漳州華商請南洋有文化的華商繪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