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就是重陽節(jié)了。我們總說“敬老”,可“敬老”不僅是一次問候、一次登高,更要“懂老”。27日,福州市第二總醫(yī)院神經(jīng)精神病防治院中級心理治療師陳惠敏提醒,老人沉默、糊涂、脾氣差的背后,藏著子女沒有感受到的孤獨與無助。
世界衛(wèi)生組織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約15%的60歲以上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或心理問題,包括抑郁癥、阿爾茨海默病、焦慮癥與睡眠障礙。在獨居、慢性病或失能老年人群體中,這一比例更高。遺憾的是,這些心理困擾常被誤解為“脾氣差”“老糊涂”“人老了都這樣”。殊不知,老年人最怕的,往往不是衰老本身,而是“被世界遺忘”。
陳惠敏表示,適度的認知訓練與腦力活動,是老年人留住記憶、延緩衰老的“鑰匙”。子女可以鼓勵家中老人和老朋友下棋、打麻將、練練書法、跳跳八段錦——這些看似簡單的日常,其實都在幫大腦“做運動”,讓神經(jīng)元重新亮起來。科學研究表明,規(guī)律進行腦力活動的老人,認知功能下降的速度可延緩近30%。大腦就像肌肉,用得越多就越靈活。
家人,是最好的“抗抑郁藥”。對老人來說,家人的陪伴比任何補品都珍貴。一起吃一頓飯、聊幾句家常、出門曬曬太陽……這些都是對抗孤獨最溫柔的方式。“愛,不一定要轟轟烈烈,有時就是一句‘爸媽,今天心情好嗎’的簡單問候。”陳惠敏表示。
研究顯示,陽光能促進血清素分泌。陳惠敏建議,子女要多陪父母出門曬太陽,這不僅能讓老人“補鈣”,更能“補心里的光”。
孤獨的根源,不只是沒人陪,而是“沒有被需要”。社區(qū)活動、興趣小組、志愿服務等可以讓老年人重新找到“角色感”。因此,子女可以鼓勵父母參加社區(qū)活動,讓他們有機會繼續(xù)“參與生活”,而不是被生活遺忘。
“一個有興趣的老人,往往比同齡人更健康、更樂觀。”陳惠敏表示,從精神康復的角度來說,興趣是情緒的“保護層”,能緩沖焦慮、提升認知、激發(fā)社交活力。因此,無論是養(yǎng)花、寫字、拍照、聽戲,都是讓老年人心靈重新發(fā)芽的方式。人老了,不等于停下腳步,而是換一種節(jié)奏繼續(xù)走。
對已有精神疾病的老年人,陳惠敏強調(diào),規(guī)律復診、遵醫(yī)囑用藥至關重要。保持規(guī)律作息、均衡飲食、減少外界負面刺激,是讓心靈“復位”的關鍵步驟。
陳惠敏表示,子女照顧老人,不只是物質(zhì)供養(yǎng),更是精神上的“陪伴、理解與尊重”。當我們愿意蹲下來聽老人講講過去,陪他們走一走公園的路、看一看夕陽的光,那一刻,他們就不再孤單。重陽將至,愿我們不僅敬老,更能“懂老”。(記者 陳丹 通訊員 林佳荔)
來源:福州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