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縣檔案館工作人員展示老戰(zhàn)士捐贈的軍裝。
25日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5周年紀念日。75年前,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士唱著豪邁嘹亮的軍歌,義無反顧地踏上保家衛(wèi)國的征程。記者從閩侯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獲悉,當年閩侯共有2030名熱血青年陸續(xù)奔赴朝鮮戰(zhàn)場,其中221人永遠留在了異國他鄉(xiāng)。
近年來,閩侯縣檔案館通過征集公告和基層走訪的形式,廣泛收集抗美援朝老戰(zhàn)士物件,希望通過它們,讓昔日的烽火歲月在閩侯這片土地上代代相傳,激勵著后人不斷前行。
百余老物件見證往昔崢嶸
25日,記者在閩侯縣檔案館看到,工作人員正全神貫注地整理新近收集到的抗美援朝時期老物件。他們將老物件一一裝入專用保護袋,并整齊排列于檔案架上。接下來,這些老物件將在恒溫恒濕的庫房里,獲得另一種形式的永生。
“這些老物件,大多由老戰(zhàn)士或其子女捐贈,每一件都承載著沉甸甸的情感與故事。”閩侯縣檔案館副館長方玉珍告訴記者,目前已收集抗美援朝時期老物件100余件,包括泛黃的照片、褪色的證件、承載榮譽的胸章、幾經(jīng)磨損卻依舊干凈整潔的軍帽軍裝,以及印著“贈給最可愛的人”字樣的搪瓷杯等。這些老物件雖歷經(jīng)歲月洗禮而斑駁陸離,但它們承載的信仰溫度卻穿越時空、歷久彌堅,無聲訴說著一段真實可感的集體記憶。
在一張老照片中,閩侯籍老戰(zhàn)士何漢東參加抗美援朝的記憶被清晰定格。照片里,他與戰(zhàn)友們身著戎裝,英姿挺拔,眼神中透出堅定與無畏。一對鮮紅的肩章上,何漢東的血型與部隊編號依然清晰。而在一本泛黃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閩侯籍烈士英名錄》里,紙頁上的姓名組成一支無聲的隊伍,每一個名字背后,都是一座用青春和熱血鑄就的不朽豐碑。
目前,雖然親歷抗美援朝的戰(zhàn)士們許多都已離去,剩余的也都已漸漸老去,但這些老物件卻成為永不退場的“見證者”。
百歲戰(zhàn)士回憶熱血征程

印著“贈給最可愛的人”字樣的搪瓷杯。
方玉珍告訴記者,就在不久前,閩侯縣檔案館迎來了一位特殊的捐贈者——百歲老人章友水,他捐贈了胸章、照片等。盡管如今已是100歲高齡,但當年保家衛(wèi)國、歷經(jīng)槍林彈雨的生死經(jīng)歷,章友水記憶猶新,并將自己的故事講述給閩侯縣檔案館工作人員。
1925年,章友水出生于閩侯縣白沙鎮(zhèn)大目溪村。1950年,25歲的他積極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號召,參軍奔赴前線。據(jù)章友水回憶,1952年10月,他隨軍跨越鴨綠江前往朝鮮;1953年2月,他跟隨部隊開拔至作戰(zhàn)前線。章友水至今仍清晰記得,由于敵機白天頻繁偵察,大部隊只能在夜間急行軍,從出發(fā)到目的地,部隊足足行軍了27天。當時,在大雪沒過腳踝的嚴寒環(huán)境下,他們身上還背負著四五十公斤重的裝備;行軍途中沒有熱水喝,口渴了就只能吃雪解決。
章友水還告訴工作人員,他所在的部隊負責上甘嶺“無名高地”的防御任務。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他與戰(zhàn)友冒著槍林彈雨,堅守陣地。在一次任務中,班長需要有人送信到連隊,章友水接下任務,孤身一人前往,返回途中遭遇炮火襲擊,所幸他及時躲在了防空坑道里,有驚無險地完成了任務。
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章友水復員回到家鄉(xiāng),并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的軍人本色。
閩侯縣檔案館館長李益釵表示,接下來,將進一步拓寬老物件收集渠道、加大征集力度,力求讓更多承載著抗美援朝記憶的珍貴物件匯聚一起。同時,他們將組織專業(yè)人員對收集到的老物件和相關(guān)資料進行系統(tǒng)整理和研究,并通過舉辦專題展覽、開展線上虛擬展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抗美援朝的波瀾壯闊歷史,讓更多人了解閩侯籍志愿軍戰(zhàn)士們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記者 陳木易 通訊員 謝爾瑤 石偉)
來源:福州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