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8月24日訊 據(jù)“馬尾的事兒”微信發(fā)布 現(xiàn)代中國,當需要使用外文介紹船政的時候,如何來翻譯船政這個詞,成了很是傷神的難題,通常所見,總少不了譯作Shipyard、Shipbuilding之類圍繞著Ship做文章的套路。然而若是了解船政衙門實際上是統(tǒng)轄著造船、教育、海軍三大職能的國家機構,船政事業(yè)實際上根本目標是建設海軍時,僅僅圍繞著建造Ship做文章,顯然是難以對其加以概括的。

△船政舊址
如何翻譯“船政”,這個問題在船政誕生的時候就已經(jīng)遇到。
左宗棠創(chuàng)設船政事業(yè),手中一張重要的底牌就是有法國人日意格、德克碑提供協(xié)助。日意格、德克碑早年與左宗棠相識,得到左宗棠的信任,二人作為建設船政的技術總承包人,負責幫助中方從歐洲購買必要的生產(chǎn)設備和原材料,負責幫助中方雇傭歐洲工程師和技術工人,負責領導歐洲技術團隊幫助中方建設船廠、學校、艦隊,進而實現(xiàn)近代艦船技術從歐洲到中國的轉移。
日意格、德克碑及其領導的被稱為洋員、洋匠的外國技術團隊,無論是承辦中國官方委托的事務,還是向歐洲同胞介紹自己在遠東進行著的事業(yè),都必然需要將“船政”轉化為西方名詞進行表述。在當時,這些西方人員也并不太容易真正理解“船政”這個漢語名詞的復雜含義,對于船政,所采取的是相對簡單的理解方法。
在外國技術團隊眼中,“船政”是分成工廠、學校等多個獨立的部門,其中占地面積大、規(guī)模最大的造船部門,被西方人視作是“船政”的主體。
參照當時西方對于造船機構的命名習慣,Shipyard實際上通常指進行船舶建造的企業(yè),這種企業(yè)設施簡單,技術單一,自身往往不能生產(chǎn)船用設備,而是靠著密集的人力施工,將各種外來的材料和設備組合裝配成一艘船,類似于組裝廠。Dock則是比Shipyard更高級的企業(yè),需要擁有代價昂貴的干船塢,這種企業(yè)不僅能造船,還能憑借船塢開展船舶修理,屬于船舶修造企業(yè)。而類似船政生產(chǎn)部門這樣,具有政府發(fā)展海軍的背景,同時具備船體建造、船舶修造以及船用蒸汽機、鍋爐建造等綜合能力的機構,在當時的法國通常稱作Arsenal,即兵工廠,例如法國海軍的布列斯特船廠,其名稱就是"Arsenal de Brest"。受此影響,外國技術團隊就將本國的命名習慣套用到了船政的身上。

△船政前學堂學生在船政衙門前合影
1876年4月,英國海軍的“田鳧”(H.M.S.Lapwing)號炮艦到訪船政,軍官們饒有興趣地參觀了各個學校、車間,一位名叫壽爾(H.N.Shore)的軍官注意到一臺船政制造的巨大的艦用立式蒸汽機,“其加工精度之細致,可以和我們英國自己的機械工廠出產(chǎn)的任何產(chǎn)品相媲美,而毫無愧色”。根據(jù)壽爾的記載,蒸汽機頂部汽缸的外表面有兩塊大銘牌,一面是中文,一面是法文,由船政蒸汽機的歷史照片可以準確得知,銘牌上的法文內(nèi)容是Arsenal de Fou-Tcheou,直譯就是“福州兵工廠”。按照英文拼寫,就是Arsenal Foochow,或者Foochow Arsenal,清代設于船政的船政郵局,其郵戳上所用的英文名稱就是Foochow Arsenal,這個譯名就是當時船政的標準西文譯法。
比較有趣的是,1886年,船政后學堂的教授,英國人鄧羅(C.H.Brewitt-Taylor)在將自己編寫的英文課講義編撰為書本出版時,為了突出自己所服務的船政是中國政府官方背景的機構,書中提及船政時,使用了Imperial Arsenal Foochow,即皇家福州兵工廠,而對自己承擔教學的船政后學堂,則稱為Naval School at the Imperial Arsenal Foochow,直譯就是皇家福州兵工廠海軍學校,這個小細節(jié)也流露出了在船政工作的西方人對于船政學堂等機構的翻譯方法。
?。?span>來源:馬尾的事兒微信公眾號 作者 陳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