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7月10日訊 據(jù)福州新聞網(wǎng)報道 走進(jìn)三坊七巷,腳踏青石板,漫步在白墻黛瓦中,一股濃郁的古風(fēng)撲面而來。
許多古厝都綴以亭、臺、樓、閣、花草、假山,看起來十分古樸雅致。但你知道嗎?老建筑里的這些精巧設(shè)計不僅美觀,還凝結(jié)著許多先人的智慧。
中國古建筑防水向來有著“以排為主,以防為輔”“多道設(shè)防,剛?cè)岵?jì)”的理念。因此,三坊七巷的老建筑排水功能好,主要還得歸功于天井、溝渠、內(nèi)河這三個法寶。
說到“排水”,先人可是在屋頂上下足了功夫。
古代建筑的屋頂,多是高屋脊、大坡度,這些坡屋面和檐溝,正是天然的雨水收集系統(tǒng),讓雨水沿著陡坡急流而下,順勢沿著屋檐流入放置在庭院中的水缸。
這樣一來,缸里積存的水,平日里就可以用于觀賞養(yǎng)殖、應(yīng)急防火。
這些水缸通常放置在庭院的天井中,而天井下鋪著的青磚也是大有來頭??蓜e小看了它們,這些上大下小,造型獨特的青磚,每塊磚都具有吸水性,稱得上是一個個“微型水庫”。
每逢降雨,雨水會先順著地面坡度流入四周的石槽明溝,遇到臺階或建筑物,雨水則會通過青磚間的三角形縫隙流入地下暗藏的水溝。
各個庭院內(nèi)明溝和暗溝的水流入縱橫交織的溝道支線和干線,最終匯集到福州的內(nèi)河,保證了雨水的順暢排放。
美麗的福州內(nèi)河 葉義斌/攝
除此之外,坊巷的路面也采用了冰涼的石板鋪設(shè),夏天散熱快,雨天不積水。包括各個院落的外墻,也都采用了石材的勒腳,既能提高墻體的耐久性,也能使建筑的外觀更加美觀,在潮濕的南方,還能防止地面水和雨水對墻體造成破壞。
除了防水排澇,對于三坊七巷里的木質(zhì)房屋來說,防火工作也顯得格外重要。
或許你想不到,古厝中的高墻和假山,正是老建筑中隱形的“消防員”。
三坊七巷的園林玲瓏優(yōu)雅,無論園林大小,都有山石和水池環(huán)繞。假山石料大多是海邊千瘡百孔的海蝕石,除了裝點園林的景色,它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wù)”就是隔熱防火。
老建筑中,房屋每進(jìn)之間均用高墻分隔,以假山雪洞為通道,即使發(fā)生火災(zāi),高墻與雪洞也會攔下大火,防止蔓延,為逃生預(yù)留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在古韻猶存的三坊七巷,從青石地面,到庭院池塘,從開闊的天井到玲瓏的假山,無一不充斥著先人精巧的智慧。
這一次,我們游走在三坊七巷,厝里有故事,期待下一次,繼續(xù)在福州的街頭巷尾中相遇。
來源: 福州新聞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