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6月1日訊 據福州日報報道 記者5月31日從連江獲悉,該縣今年在安凱鄉(xiāng)奇達村海域試養(yǎng)了30萬粒紫海膽,預計明年6月逐步上市
海膽藏于海洋深處,外殼有層層棘刺,市面上常見的有紫海膽、馬糞膽、黃海膽等。其中,紫海膽呈黑紫色,像帶刺的仙人球,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及海南沿海。
“首批試養(yǎng)的海膽已下水一個多月,現(xiàn)在單顆紫海膽殼徑已超2厘米,長勢良好,預計明年6月逐步上市。”省級科技特派員王為剛介紹,海膽的口感和其生長的水域緊密相關,連江黃岐半島海域水質優(yōu)越,海水溫度、鹽度均適合紫海膽生長,當?shù)仞B(yǎng)殖的紫海膽以海帶、龍須菜、馬尾藻等為餌料,養(yǎng)殖周期14個月。
據介紹,為了發(fā)展海膽?zhàn)B殖產業(yè),連江海洋生物資源開發(fā)工作站工作人員和工作站顧問、“大黃魚之父”劉家富充分探討后,決定將本地野生紫海膽作為工作站的首個開發(fā)研究種類,并制定了《2021年連江縣本地紫海膽?zhàn)B殖試驗項目實施方案》,首批試養(yǎng)30萬粒紫海膽。
海膽渾身是刺,天敵少、成活率高,富含卵磷脂、蛋白質、核黃素等營養(yǎng)成分,是上等的海鮮。“與傳統(tǒng)的鮑魚、海帶、牡蠣等連江水產相比,海膽的經濟效益更高。”王為剛說,首批紫海膽試養(yǎng)成功后,連江將進一步推廣紫海膽?zhàn)B殖項目,帶動更多漁民增收致富,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福州日報記者 林文婧 通訊員 邱學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