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橋航拍
福州有句民謠:南臺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狀元,后出相公。今天,我們來了解下民謠中的“路通”與路通橋。
在南公園歷史文化街區(qū)南段新港街道路通河上,橫臥著一座構(gòu)造獨特的古石橋——路通橋。明王應(yīng)山《閩都記》載:“路通橋在河口尾,宋建。”橋邊所立建橋石碑也載:“建于唐貞觀年間,重建于宋”。
這是福州現(xiàn)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拱橋,為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此橋為東北至西南走向,二墩三孔石拱橋,花崗巖石砌建。
路通橋全長30.7米,兩側(cè)橋頭寬約7米,呈喇叭狀向中間收縮,到橋頂僅3.6米,橋拱中間大,兩邊小,橋墩底部設(shè)分水尖,分水三道。
兩端為臺階踏步,各有十余級石臺階,兩側(cè)臺階還鋪了水泥平路,應(yīng)該是現(xiàn)代修建,方便騎行。
橋北有清道光乙丑(1829)修橋碑記一方,高2.76米,寬0.83米,厚0.17米。碑額橫書:“路通古跡”。碑文有:“路通橋道,建自唐太宗貞觀年間,經(jīng)程國公建造。”
程國公即程咬金,他因開國有功,被封為國公。福州還有一句民謠也講了程咬金建路通橋的故事:“水部蛤埕狀元境,程國公起建路通橋。”
然而,程咬金是唐朝開國大將,唐代南公河口一帶是汪洋,臺江只有大廟山才見埠頭,而路通橋是宋橋,所以,說路通是程咬金所建僅為民間傳說,有待考究。
相傳程咬金來福州時,當(dāng)時福州鬧饑荒,程咬金上奏朝廷,說夜夢神人指示要在福州河口造橋。唐太宗問:“要多少銀兩?”程奏:“此橋長,從橋頭看不到橋尾。”太宗準(zhǔn)奏,程就建了路通橋,余下銀兩賑濟饑民。
后有人狀告程所奏言過其實,皇帝派人察看,果然是橋頭看不到橋尾。因為是拱橋,主拱高大,橋的駝峰高聳,擋住視線看不見橋尾。當(dāng)?shù)厝嗣窀屑こ桃Ы?,因此橋欄的蜀柱上不刻獅子、蓮花,而刻程所戴的國公帽形狀。福州有黃樸者,后來果然中了狀元。這也正應(yīng)了那句古讖。
古橋、古庵、古跡、古街區(qū)渾然一體,訴說著光陰的故事。路一通行,地靈人杰,伴隨著南公園歷史文化街區(qū)的復(fù)興,路通古橋的新生也將更加熠熠生輝。(來源:“臺江史志”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