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2月26日訊 據(jù)泉州網(wǎng)報道 在泉州古城西街,有一條名為曾井巷的古巷,“曾井巷”的“曾”,來自出生于此的南宋慶元五年(1199年)狀元曾從龍(1175年-1236年)。曾從龍據(jù)說誕生于家中水井邊,這口井后被稱為“狀元井”,“曾井巷”也因此得名。

狀元井曾位于曾從龍故宅門口。
宋時泉州仕官之盛,以龍山衍派曾家為最,共出了4位宰相和1位狀元(曾公亮、曾孝寬、曾懷、曾從龍),人稱“曾半朝”“一門四相”。曾從龍是北宋名相曾公亮的四世從孫,而曾公亮是我國第一部官方軍事科學(xué)百科全書——《武經(jīng)總要》的主要編撰者,世界聞名。
曾從龍,字君錫,初名一龍,別號云帽居士,雖說出生于官宦世家,但到了曾從龍這一代,家世已不如以前顯赫。曾從龍自幼勤奮攻讀,24歲高中狀元,因“一龍”之名有礙圣諱,皇帝寧宗以《易經(jīng)》“云從龍,風(fēng)從虎”之句,賜名“從龍”。寧宗在《御筆改名敕》中,稱贊曾從龍“有經(jīng)緯之文章,乃天下之賢才;具經(jīng)綸之猷略,作上國之利賓”。

1809年修浚狀元井時,曾從龍裔孫曾士謙題下的三個楷書大字“狀元井”。
曾從龍故宅上世紀(jì)60年代前還可看到殘跡,如今已經(jīng)湮沒,留下一口已經(jīng)淤塞的狀元井,承載這段輝煌的歷史。狀元井的井盤由花崗石砌成,呈八角形,有兩個井孔,邊長38厘米,對角線92厘米,井孔徑23厘米。
狀元井南側(cè)墻上,有曾從龍裔孫曾士謙在清代嘉慶十四年(1809年)修浚狀元井時題下的三個楷書大字“狀元井”。

狀元井為八角二孔,造型古樸。
清代道光《晉江縣志》記載:“狀元井,在曾井鋪曾井巷奎星樓前。"傳說曾從龍中狀元前,井在曾宅門口,凡是有人經(jīng)過,會有鰲頭出現(xiàn)在井中。后人在此筑樓,祀大魁神像,這里也稱‘鰲頭’。

狀元井西側(cè)有1984年立的文物保護(hù)碑。
曾從龍為官清正,曾上言修德政,蓄人材,飭邊備。在湖南任安撫使時,撫安峒民,威惠并行,興學(xué)養(yǎng)士,湘人感其恩德,曾立石紀(jì)之。遺作有《曾少師詩文集》,在《題衢州順溪館》一詩中寫道:“紅照西沉?xí)航獍?,偶然假館豈求安。新豐獨(dú)酌誰為侶,坐對窗前竹一竿”,從詩中不難讀出這位泉州狀元在繁冗的公事之余,依然保持中國傳統(tǒng)文人恬淡的一面。(記者 王了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