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左公祠位于此地,南公河口街區(qū)改造過程中,古厝墻體重見天日

市民稱,這堵白墻可能是左公祠影壁,墻上彩繪依稀可見
臺海網(wǎng)12月16日訊 據(jù)海峽都市報報道 說到臺江區(qū)南公園,很多福州市民會認為它的正門對著北側(cè)的國貨路,其實在100多年前南公園的大門在東面,對著龍津街。按照老福州的回憶,東大門就是左公祠的正廳。昨日,老建筑愛好者薛紀天先生通過“智慧海都”APP報料,在南公河口歷史文化街區(qū)建設的過程中,一堵“影壁”重見天日,按照制式極有可能屬于左公祠。目前,文物部門和市古厝集團已經(jīng)著手邀請專家,考證這堵影壁的前世今生。
薛先生說的“影壁”,和公園之間隔著一個停車場,距離公園外墻近50米。這堵影壁長約15米、高近5米,上有灰塑和彩繪,還有高高翹起的檐角。壁頂上有不同程度的損壞,中間還有后期用紅磚砌入搭蓋的痕跡。影壁兩側(cè)有兩個拱門,可以通往龍津街。薛先生向記者出示了一份1928年6月印制的福州官方地圖,地圖中不僅標注著南公園的地名,在公園內(nèi)的東側(cè),還用稍小的字體寫著“左公祠”三個大字。
“2012年的時候,福州的李益清老人曾回憶南公園的布局,他說當年的南公園正門為左公祠正廳,直面龍津街。從這堵影壁的規(guī)制上看,是比較高的,結(jié)合老地圖,這極有可能是左公祠的遺存。”薛紀天表示。
專家:為晚清建筑墻體 需考古確認
左宗棠,是晚清重臣,著名的湘軍將領及洋務派首領。清同治二年(1863年),左宗棠任閩浙總督。福州現(xiàn)在紀念左宗棠的祠堂,位于馬尾。
根據(jù)史料記載,福州的紡織業(yè)從宋朝開始就比較出名,但在清代每況愈下。1866年,左宗棠為了振興福州紡織業(yè),在南公園內(nèi)創(chuàng)辦桑棉局。清光緒十一年,也就是1885年,左宗棠逝世。鄉(xiāng)人在“耿王莊”左側(cè)龍津境大王廟附近建造“左公祠”。
文史專家鄭子端告訴記者,在民國時代的地圖中,確實有左公祠這棟建筑,而影壁的位置也是在這個方位上。在澳門路16號的林則徐紀念館(林文忠公祠),同樣有這種外觀的墻壁,卻是后期修建的。不過,由于這堵墻壁上暫未發(fā)現(xiàn)文字,無法判斷就是左公祠的影壁。
古建專家阮章魁說,從外觀上看,這堵墻壁應該是清末老建筑的墻體,有保護的價值。阮老師也認為,需要進一步的考古發(fā)掘,才能確認是不是左公祠的遺存。(來源:海峽都市報 海都記者 石磊磊 包華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