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wǎng)福州1月29日電 (葉秋云)29日,臘月廿四,“小年”已至,福州大街小巷節(jié)意漸濃,到處張燈結(jié)彩。北方的市民可能會詫異,小年不是臘月廿三嗎?
據(jù)了解,過去流傳著“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當官者在臘月廿三祭灶,普通老百姓是在廿四祭灶,連家船的漁民則是在廿五祭灶。在古代,北方為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比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廿三;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廿四。
福州市民章女士告訴記者,福州都是農(nóng)歷廿四祭灶過小年的,北方則是農(nóng)歷廿三過小年。她有一個朋友是山東人,嫁到福州后,依舊在臘月廿三這天過小年。這時她才明白,小年也有南北差異。
福州市民婁女士則表示,小年這一天,福州需要祭灶。到商場,買甘蔗、菠菜、海蠣,還有年糖、年餅等祭拜“灶神”,然后一家人一起吃飯,熱熱鬧鬧的。
閩都文化志愿者陳潔介紹,祭灶是福州傳統(tǒng)節(jié)俗,送灶公上天。傳說,灶公是玉皇大帝派往各家的“觀察員”,接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的神。人們把這個決定一家禍福的灶神奉為“一家之主”,稱為灶君(公)。祭灶,就是為灶公餞行。
陳潔指出,舊時,福州人祭灶分兩天舉行,廿三夜祭葷灶,廿四夜祭素灶?,F(xiàn)在都一樣了,沒有這些區(qū)別,再加上人們生活節(jié)奏變快,一年只祭一次灶神。
由于“觀察員”灶公小年這天要向玉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送灶時,人們常常在灶王像前供糖果等甜食,希望他不講壞話。
陳潔稱,祭灶的祭品很有講究。古時用黃羊,希望得到富裕生活。后民間改為糖、餅等,現(xiàn)在必需的供品有:灶糖灶餅、甘蔗、荸薺、福橘、豆腐(豆官)、油炸豆腐(烰豆官)、菠菜、腐竹、芹菜蒜等,一般十碗(碗數(shù)成雙)。
福州市傳統(tǒng)文化促進會會長鄭煒表示,福州這種過年的習俗保留著傳統(tǒng)的祭祀文化、節(jié)俗文化,很有意義,希望能夠一直流傳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