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齡威家庭通過老照片尋訪到鼓嶺別墅老鄰居后代。
臺海網9月20日訊 據福州日報報道,“鄉(xiāng)愁”是中國人常常提起的一個詞,它代表著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而在一群與鼓嶺有著深深淵源的外國友人心中,鄉(xiāng)愁是那句難以忘懷的“虎糾話”,鄉(xiāng)愁是那片記憶深處的土地,鄉(xiāng)愁還是那一段段難忘的鼓嶺回憶。
“鄉(xiāng)音”不忘
“有人跳舞,有人唱歌,我只能笑呵呵。”當親切的福州話從一位滿頭銀發(fā)的美國老人口中流利地說出來,本地人都笑著鼓起掌來。83歲的蒲美珠出生在莆田,直到1949年14歲的她離開中國,來鼓嶺避暑一直是她童年的“必修課”。雖然記憶中的福州方言已漸漸被她遺忘,但這首福州話童謠,她仍能張口就來。
同樣不忘“鄉(xiāng)音”的,還有來自美國的穆里爾·蓋爾·哈里斯。今年76歲的她,9歲與鼓嶺話別時,也將親切的福州話帶回了自己的祖國。此番故地重游,她也打開“話匣子”,分享她記憶深處的這份“鄉(xiāng)音”。
“鄉(xiāng)容”未改
“這塊大石頭就在傍杉霧居旁,都沒有變!”“我記得這里,以前會有商人帶著小工藝品來擺攤,我們就在這和他們討價還價”。昨日下午,19位外國友人與數位從小生長在鼓嶺的老人,圍坐在宜夏別墅里,望著投影出來的老照片,共同搜尋腦海中的記憶。每當記憶重疊,數十年前乃至百年前鼓嶺外國友人與本地居民友好相處的景象,就又清晰了一些。
馬克·考德威爾·貝克的曾祖父柯志仁曾于1903年擔任培元書院(福清三中前身)院長,當在座談會上得知祖父當年建造的別墅外觀仍保存完好時,他們一家人迫不及待地前往故居“尋根”。
手握平板電腦,左右調整角度,當眼前由石塊建起的別墅與手中的影像相重合,馬克激動地說:“這確實就是曾祖父當年建的別墅!當年他在這里還替當地人打老虎除害!”馬克說。
“鄉(xiāng)情”永存
“回到心中一直牽掛的鼓嶺,我最想說的一個字就是‘愛’!”正如鼓嶺的美國老朋友穆言靈所說,鼓嶺這個地方,每個故事都充滿了愛。
在今年74歲的梁奎東的印象中,鼓嶺故事充滿了友愛。梁奎東是土生土長的鼓嶺人。剛上一年級時,他經常跑到外國人的別墅區(qū)外玩耍。“那時候,我們會給外國孩子送去自己摘的野花野果,他們也會將自己的橡皮、筆記本回贈給我們。”即使語言不通,孩子們之間互相交換的“信物”,成為了那時中外友誼的最好見證。
而在安妮·布里斯·馬斯科里諾看來,鼓嶺的故事,充滿浪漫的愛。“我的爺爺和奶奶,當年就是在這里相識、相愛和結婚的。”一百年前,在閩江流域工作的外國人,每到夏天都流行聚集到鼓嶺避暑,安妮的爺爺福益華醫(yī)生便是在這里遇見安妮的奶奶,并一見鐘情。
“那時候爺爺很靦腆,一直不敢表白。發(fā)現(xiàn)奶奶愛打網球,他便日夜兼工,建了一個網球場。”安妮說,爺爺通過和奶奶一起打網球增進了感情,爺爺最終鼓起勇氣趕在夏日避暑結束之前,向心愛的姑娘表白。“爺爺和奶奶的婚禮,就是在加德納先生的故居舉行的,加德納先生也是他們的證婚人。”安妮說,在此后將近10年的時光里,福益華夫婦常來鼓嶺,他們的孩子也在這里度過了童年的美好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