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店溪串珠公園效果圖。 葉曉佳 提供
臺海網8月21日訊 據福州日報報道(見習記者 林傳樞 通訊員 葉曉佳)串綠成線,串珠成鏈。昨日記者從市園林局獲悉,我市計劃分期建設提升一批串珠公園,并按照區(qū)位特色,分別打造生態(tài)型、社區(qū)型、文化型公園。
我市計劃在今年國慶節(jié)前,建設提升串珠公園28個,打造一批精品和標桿;年底前,建設提升串珠公園48個,形成一批“線不斷、珠成鏈”的連續(xù)的內河串珠公園景觀;明年5月1日前,建設提升串珠公園92個,形成綠道(步道)相互交織、大小公園均衡分布的內河串珠公園綠地網絡和公共空間網絡。
“串珠公園的‘串’是指沿河綠帶,‘珠’是指沿線的小公園。”市園林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沿河綠帶包括沿河步道和道旁綠化,步道的寬度為2米~2.5米,道路采用透水磚、透水混凝土等材料,道路兩側將種滿大樹,樹下將設有石椅等休憩設施,供市民休息、欣賞美景。而作為“珠”,沿線小公園同樣以“綠”為主,既要有“綠”,又要有舒適度,“主要是種大樹,尤其是樹下有空間可以供游人活動的開花樹種。另外我們還計劃一條河要有一個特色,要有骨干樹種和當家花旦(開花樹種)。”
這批公園中,在北部、東部片區(qū),以環(huán)城山體綠地為基底,種樹植草,建設生態(tài)型公園,通過內河沿線綠色廊道將生態(tài)自然引入城市;在中心城區(qū),以拓展整合公共空間為重點,通過造蔭惠民,打造社區(qū)型公園,滿足群眾休閑健身需求,成為群眾交流活動的共享區(qū)域;在南臺片區(qū),以自然融合鄉(xiāng)風民俗為重點,深入挖掘嚴復等名人故事和民俗傳統,融合文化特色,強化科普教育,建造文化型公園,讓市民近身感受內河沿岸的榕城韻味。此外,全市串珠公園沿線還將建設包括燈光、音樂廣播、監(jiān)控、WiFi等的配套設施。
市園林局相關負責介紹,串珠公園在建設理念方面,生態(tài)優(yōu)先,盡可能降低人工設施比例和硬化面積,強調可達性、參與性,滿足群眾游憩、休閑、健身等需求,要發(fā)掘融合文化元素,讓居民看得到水、記得住鄉(xiāng)愁。同時,也要倡導節(jié)約型園林理念,低成本建設、低成本維護,兼顧復合城市綠地的生態(tài)、海綿、科普、防災避險等功能,最大限度發(fā)揮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