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盤谷鄉(xiāng)智能育秧
臺海網5月29日訊 據福州日報報道 溫度、濕度、光照、通風、播種、催芽、噴霧……一系列繁瑣的育秧工序,只需一個人坐在辦公室的電腦前遠程控制,便可實現人工智能自動調節(jié)。除了智能育秧外,機械化插秧也改變了傳統(tǒng)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方式。日前,在永泰縣盤谷鄉(xiāng),現代化農業(yè)生產方興未艾。
近日,記者走進盤谷鄉(xiāng)育苗基地的溫室育秧棚,在現場記者看到,一排排綠油油的秧苗整齊陳設在棚內。遠處,一臺全自動澆水機正在給一排秧苗噴灑澆水;分散在棚內的一個個感應器,靜靜地收集著各種信息;溫棚上方的屏顯,以清晰的數字標記著棚內的溫度、濕度、光照度以及二氧化碳濃度等各種參數。
在各種機器的智能把控下,溫棚內的秧苗長勢良好?;刎撠熑嗣袀}告訴記者,溫棚內秧苗經過25天的培育,就可搬運到田間水田插秧了。眼前這片秧苗就可供300畝水田插秧。
除了育秧外,插秧這項艱苦的勞作在盤谷鄉(xiāng)也逐步實現了機械化。
在盤谷鄉(xiāng)官村村廣闊的稻田里,一臺臺拖拉機來回穿梭。農田中到處都能聽到機器的“轟隆聲”,卻不見昔日一身泥土忙碌的農民的身影。走近后記者才發(fā)現,兩臺水稻插秧機在水田中自如穿梭,互不干涉。插秧機只需在田間走上一遍,排排秧苗就會整齊地扎根在稻田里。
負責操作插秧機的錢師傅現場為記者演示了這臺插秧機的效率。幾畝稻田,七八個來回,頃刻間水田內已經鋪滿了秧苗??每醚砻绮粌H排列整齊且間距相當。錢師傅說:“這臺插秧機可以通過調整間距、密度來滿足生產需求,效率相當于三十個人工勞力。不僅晴天如此,就算是碰到雨天,它的工作效率也很高。”
盤谷鄉(xiāng)育苗基地負責人毛有倉說:“水稻插秧機改變了傳統(tǒng)水秧勞動力低下、管理不方便等眾多的不利因素,全程機械化或許是未來糧食生產的方向。采用機械化在我們當前農村勞動力比較少的情況下,為糧食生產穩(wěn)定生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用現代工業(yè)裝備農業(yè),用現代科技武裝農業(yè)。依靠機械生產,一改以往人工作業(yè)模式,讓機器忙起來,讓農民閑下來,正是盤谷鄉(xiāng)傳統(tǒng)農業(yè)一步步走向現代農業(yè)的重要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