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5月4日訊 據(jù)福州晚報消息(記者 趙錚艷 文) 4日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夏,福州風俗里流行煮鼎邊糊“做夏”,與鄰里分享熱氣騰騰的鼎邊糊,融洽的氛圍至今讓許多老福州人懷念。
福州方言稱鐵鍋為“鼎”,鼎邊糊又稱“鍋邊糊”“鼎邊抆”。鼎邊糊的做法很簡單:將浸泡的大米磨成漿,均勻地沿熱鍋邊緣迅速抆下去,米漿熟時鏟入鍋內(nèi)湯底中自然成卷,再投入蔥花等作料,香氣四溢。
據(jù)“老福州”介紹,舊時立夏意味著步入農(nóng)事繁忙期,在這一天煮鼎邊糊,不光是一家人吃飽后好下田勞動,還要互贈鄰里,體現(xiàn)福州人“金厝邊銀鄉(xiāng)里”的情誼。
今年55歲的林女士在倉山區(qū)蓋山鎮(zhèn)的一戶農(nóng)家長大,她至今還記得,許多農(nóng)家在立夏當天將大米磨成漿,除了煮鼎邊糊,還會制作煎餅、碗糕等小吃,不但全家一起品嘗,還互贈左鄰右舍。由于各家鼎邊糊的湯頭由肉丁、香菇、魚干、蜆子肉等不同材料制成,一天可以品嘗到多家的手藝,氣氛友好而和諧。
“老福州”林傳成曾撰文介紹,福州煮鼎邊糊“做夏”的習俗,盛行于明末清初。明朝嘉靖年間,戚繼光帶兵入閩剿倭,有一天來到福州南郊,老百姓正打算勞軍時,突然遇到殘敵騷擾,百姓急中生智,將磨好的米漿煮成鼎邊糊,眾將士吃飽后一舉殲滅殘敵。
隨著時間的推移,鼎邊糊已成為福州著名的小吃,配料也越來越豐富了,商場里還有袋裝的鼎邊糊出售,可以隨時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