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度小度,明天天氣怎么樣?”在永春縣一間剛剛改造好的“希望小屋”里,12歲的小偉(化名)興致勃勃地對著新安裝的智能藍牙音箱提問。這個看似普通的場景,對曾經(jīng)在昏暗燈光下與家人共用空間學習和休息的他來說,卻是生活中一個溫暖的變化。
今年以來,泉州團市委積極承接省級“希望小屋”項目,并配套啟動市級“筑夢小屋”改造計劃,已為全市50余名無獨立居住和學習環(huán)境的青少年打造了安全舒適的生活空間。這些被稱作“希望小屋”和“筑夢小屋”的空間,不僅改變了孩子們的生活環(huán)境,更點亮了他們心中的夢想。
“憂居”變“優(yōu)居” 一方天地承載夢想
14歲的小婷(化名)站在自己的新房間里,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以前和弟弟擠在一間房,寫作業(yè)經(jīng)?;ハ啻驍_。現(xiàn)在好了,我可以在自己的房間里聽故事、學英語,晚上還能聽聽音樂放松。”她的父親感慨道:“女兒漸漸長大,能有一個獨立空間,我們做家長的也安心多了。”
這些小屋的改造充分考慮了每個孩子的實際需求和房間結構,從墻體粉刷、地面鋪設到屋頂改造,都經(jīng)過精心設計。每間小屋都配備了床、書柜、書桌、臺燈等基本家具,更貼心的是,還安裝了智能藍牙音箱,成為孩子們探索知識、豐富課余生活的“數(shù)字伙伴”。
據(jù)悉,該項目已惠及7個縣(市、區(qū))的56名青少年,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52間“希望小屋”和“筑夢小屋”的改造,其中34間省級“希望小屋”已全部投入使用,還有14間小屋正在加緊改造。
“空間”到“心間” 溫暖陪伴助力成長
物理空間的改造只是基礎,持續(xù)的關懷與陪伴才是這些小屋真正的溫暖所在。社工林勇分享了一個動人的故事:他結對幫扶的女孩欣欣(化名)原本性格內向,不愿與人交流。通過每周定期的上門輔導、興趣培養(yǎng)和集體活動,欣欣逐漸開朗起來,學習成績也在穩(wěn)步提升。
“小屋改造不只是物質幫助,更是情感的聯(lián)結。我們希望通過持續(xù)的陪伴,真正點亮孩子們的夢想。”林勇說。目前,全市已有27個青年文明號集體與受助青少年建立結對關系,累計開展上門服務50余次,服務時長超過200小時。同時,社工機構、青年志愿者和大學生志愿者也紛紛加入,為孩子們提供多元化的成長支持。
間間小屋中,改變的不僅是居住環(huán)境,更是孩子們對未來的期待。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還將探索開展“小屋主人”研學實踐活動,組織孩子們參觀科技館、博物館等,幫助他們拓寬視野、增長見識。(融媒體記者 葉虹羽 通訊員 王劍虹 吳君凡 文/圖)
來源:泉州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