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1月2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何美嬌 通訊員 鄭維)11月27日,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正式啟動。臺灣島內(nèi)嘉賓、在閩臺青、兩岸婚姻家庭子女以及檔案文獻捐贈代表等50余人參加活動。
“遷臺記憶”檔案文獻背后的親與情
開幕式現(xiàn)場,8名嘉賓向省檔案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捐出了珍貴的檔案資料。“從80年代以來,我就跟臺灣的集郵愛好者有通信往來,這次我所捐贈的400多件信件,都是我臺灣的朋友寄給我的郵票首日實寄封,”南平市郵協(xié)副秘書長陳衛(wèi)東是一名集郵愛好者,多年來與臺灣同胞互通信件,并建立了深厚友情,“雖然只是互通信件,沒有見面,但是書信往來間,我和同為集郵愛好者的臺灣同胞成了好友,印象深刻的是,1999年的時候臺灣地震,我還特意發(fā)了電報關心問候?qū)Π兜呐笥选?rdquo;陳衛(wèi)東告訴記者,當年發(fā)送問候電報的相關票據(jù)此次也一并捐贈,還包括440件實寄封,陳衛(wèi)東是目前福建省一次性捐贈數(shù)量最多的個人,這些書信見證了他與臺灣同胞的深切友誼。

“‘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這是我今天剛學到一句話,泉州讓身為臺胞的我感覺很親切。”黑龍江第三代臺胞王曉輝此次遠道而來向省檔案館捐贈祖父輩在臺照片,“我爺爺與我奶奶在日本留學時認識了,奶奶是臺灣人,我父親在臺灣出生,家中存有大量長輩在臺灣生活、工作的照片,今年我來泉州開會之時得知‘遷臺記憶’檔案文獻捐贈工作,此前向福建省檔案館郵寄捐贈了20多張照片。”在王曉輝看來,整理捐贈“遷臺記憶”檔案是一件有趣且有意義的事情,他告訴導報記者,接下來還將繼續(xù)整理家中“遷臺記憶”相關的照片,標記好時間及其背后的故事,并繼續(xù)捐贈給福建省檔案館。
以情促融守護兩岸共同歷史記憶
“遷臺記憶”檔案文獻是“兩岸一家親”的有力證明,是“以情促融”的重要載體,這些資料再次見證了“閩臺一家親”的歷史事實,也將感染和帶動更多鄉(xiāng)親加入“遷臺記憶”檔案資料征集保護利用的工作中。
“我們省臺聯(lián)成立遷臺記憶文獻征集專委會后第一站到武平在中堡鎮(zhèn)林坊村農(nóng)民蘭有文手中征集到一張珍貴的賣身契……”福建省臺聯(lián)“遷臺記憶”檔案文獻征集工作委員會主任許輝結(jié)合近年征集工作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分享了《一本百年手抄本家書》《一張“賣身契”》兩則故事。生動的講述,讓大家仿佛置身那一段段情牽兩岸、跨越海峽的故事中,在場人員無不為之動容。
此外,為拓展活動成效,進一步增強“遷臺記憶”檔案文獻征集保護利用的工作合力,此次活動還專門邀請省檔案局專家對《福建省閩臺關系檔案保護條例》進行解讀。專家從《條例》的出臺背景、制定過程、主要亮點、開展情況四個方面進行深入淺出地講解,讓廣大臺胞更加了解《條例》的地位作用、閩臺關系檔案的重要性、捐贈者的權(quán)利和義務等,有助于進一步增強“遷臺記憶”檔案文獻征集保護的合力,對于守護兩岸共同歷史記憶,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具有重要意義。

臺胞參觀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新版《閩臺緣》主題展覽
本次活動由福建省臺聯(lián)、福建省檔案館、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泉州市臺聯(lián)聯(lián)合主辦。“我們覺得這個活動特別有意義,回到家鄉(xiāng),我深切感受到兩岸的親情不可能被一個海峽阻斷。”三十幾年前回到臺灣定居的臺胞劉雪芳此次帶著8位臺灣鄉(xiāng)親來到泉州,“泉州是很有文化底蘊的地方,這一次我?guī)е麄円黄饋碜咴L泉州,感受泉州文化。”
據(jù)了解,在為期三天的活動中,主辦方將帶領臺胞參觀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新版《閩臺緣》主題展覽和“骨肉天親 血脈相連”兩岸家書特展、泉州天后宮等,并走進惠安、安溪、晉江的閩臺同名同宗村,實地感受和見證兩岸同胞的同根同源、同文同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