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網3月1日訊(融媒體記者 吳水保 邱豐/文 王耿華/圖)新春佳節(jié),泉州文旅經濟“熱辣滾燙”,假期旅客接待量和旅游總收入均居全省第一。818.12萬人次旅客體驗最撫人心的閩南市井煙火,感受泉州的千古風華、民俗非遺。
眾多民俗活動同樣火出圈,為泉州文旅上分。網友打趣總結:現在的民俗活動是“80后”出錢、“90后”管理、“00后”出力。“后生家”(注:年輕人)紛紛登臺亮相,挑起大梁,聚力傳承非遺文化。
燃現場
年輕人挑起大梁
晉江舞香龍是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今年春節(jié)先后在晉江梧林傳統村落、泉州民俗踩街活動和晉江東石鎮(zhèn)梅峰(型厝)村亮相,備受市民和游客喜愛。一條“香龍”28米長、300多斤重,需要13名經驗豐富、身強體壯的人共舞,另有一人在前方舞龍球“引路”。因為龍身太重,往往每舞動兩三分鐘就要更換一批人。
“舞香龍民俗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村里超七成青壯年都參與過這項民俗,今年村里又有70多名‘后生家’加入進來。”梅峰村舞香龍負責人蔡東列說,年輕人愛民俗、愛家鄉(xiāng),在長輩的影響下,都熱情積極地參與。正月十五,村里上演三條“香龍”同舞鬧元宵的盛況,年輕人挑起大梁,向旅客和鄉(xiāng)親展現最美的一面。
“年輕人追求美好生活,有興趣感受‘閩南第一奇’,最多時一趟出巡有千名年輕人參與。”永春達埔鎮(zhèn)巖峰村尤圣宮管委會主任李志鴻介紹,“逐火把”是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項活動從每年農歷正月十一持續(xù)到正月十五,今年元宵節(jié)的活動持續(xù)到第二天清晨,年輕人和游客在歡樂中祈盼新的一年平安順利。
在晉江五店市,有一群“最業(yè)余又最熱愛”的“00后”職校學生“駐場”,春節(jié)期間舞獅舞龍連演百場,以青春活力、陽光之美為市民游客送去歡樂與祝福。

“00后”在晉江五店市為游客表演舞獅
青年說
參與表演更有意思
“民俗活動是先民智慧的結晶,我們年輕人積極參與表演,覺得更有意義,不僅將泉州的地方特色展現給廣大游客,而且集眾人之力將非遺文化發(fā)揚光大,個人倍感榮幸。”21歲的蔡崇誠是大二學生,今年第二次參加舞香龍,六場活動一次不落,過程中加深了對祖輩生活地域民俗文化的認識。
村民蔡金厝今年52歲,他從19歲起年年參與舞香龍,從當年赤腳在泥土地上舞龍,到如今負責舉龍球,變的是年齡,不變的是少年赤誠的心。
“接觸一段時間舞龍舞獅,漸漸感受到民俗非遺文化的魅力,有了興趣就變成了熱愛。”在晉江五店市舞獅表演團中,貴州的徐遠杰、晉江的柯楷峰、安徽的林凱、四川的張昊、江西的徐江和女學生古敏等7名學生來自晉江華僑職校,他們都是“00后”,最年輕的柯楷峰和古敏16歲。學校開設舞獅社團,平時在校舞獅當體育課,一周學一兩次。民俗文化有內在魅力,讓五湖四海的學生聚在一起,通過接觸非遺活動交流互動。

來自晉江華僑職校的學生在進行舞獅練習
廣推介
用“新國風”推介泉州
正月初六下午,時隔20年重啟的泉州民俗“踩街”在東海中央商務區(qū)熱鬧舉行,30個方陣輪番上演精彩節(jié)目。其中,鯉城區(qū)的祈福方陣驚艷亮相,引發(fā)現場陣陣歡呼。泉州籍青年演員莊森扮演“宋代泉州知州”,一路給市民游客拜年,把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莊森在民俗踩街中扮演“宋代泉州知州”
“泉州是一塊傳統文化的富礦,擁有極為豐富的民間信俗和非遺技藝,但隨著老一輩傳承人的歲數漸長,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近幾年,政府對民俗活動愈加重視,不斷加大保護和宣傳力度,我們這些年輕人也因此有更多機會參與民俗傳承。”莊森之前曾參演2018年電影版《紅樓夢》,在專注影視事業(yè)的同時接觸到泉州的非遺民俗,希望能在新媒體中以“新國風”的方式推薦泉州。“在拍視頻時,經常在泉州的老街古巷中聽到老泉州人講民俗故事,與泉州獨特的閩南風情撞個滿懷。作為泉州民俗的愛好者,我想以年輕人的獨特視角深度體驗世遺泉州之美,用鏡頭記錄泉州的民俗文化,同時參與到更多的民俗推廣中。”

年輕人學習體驗布袋木偶戲(受訪者供圖)
大家談
政府積極引導宣傳 青年參與留住鄉(xiāng)愁
宋元中國看泉州。泉州有22個世界遺產點、44處“國保”單位、36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多元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民俗風情令人流連忘返,值得大家反復前來“尋寶”。泉州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泉州提出打造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范城市,將持續(xù)做好保護傳承工作,同時,打造“全國最具煙火氣的旅游城市”,需要在保護傳承基礎上,堅持活化利用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寶。
延伸閱讀
民俗非遺進校園 種下文化的種子
年輕人崇尚民俗傳統文化,也與教育傳承息息相關。多年來,閩南傳統民俗、非遺文化走進泉州各個校園,走進課堂,學生親近非遺、欣賞非遺、體驗非遺、熱愛非遺,種下“文化自信、文化認同”的種子。
“簪花圍”作為蟳埔女習俗,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2024快手春節(jié)報告》,春節(jié)期間泉州蟳埔社區(qū)簪花圍視頻播放量同比增長3058%,成為播放量增速最快的非遺民俗,進入最受關注的非遺民俗TOP10。多年來,泉州市豐澤區(qū)臨海小學持續(xù)開展“蟳埔文化進校園”活動,開設蟳埔女頭飾制作班,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傳承蟳埔民俗文化。
2008年,安海嗦啰嗹習俗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這之前,晉江養(yǎng)正中心小學就組建了嗦啰嗹社團,一批批小學生在老師的教導下成了非遺文化的“真愛粉”。2019年,該校30多名學生表演的嗦啰嗹登上央視。
在永春一中,學校定期開展非遺傳承講堂、非遺創(chuàng)作演示、非遺保護成果展示,漆籃、紙織畫、南音、高甲戲、白鶴拳等非遺文化融入學生的校園學習生活中。
在南安英都鎮(zhèn),拔拔燈民俗進入校園,在中小學舉行小型“拔拔燈”活動,每年寒暑假還會開展鄉(xiāng)韻體驗營活動,讓更多年輕人特別是學生群體了解和參與民俗活動。
“今年參與拔拔燈的年輕人很多,甚至一些‘10后’也主動參與到活動當中,不少家庭‘老中青’三代齊上陣。”泉州民俗專家、南安英都拔拔燈代表性傳承人廖榕光介紹,南安英都拔拔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于南宋時期古代英溪的纖夫拉纖,至今有700多年歷史。每年正月初九,人們歡聚在一起,串起紅色“燈龍”鬧新春,祈求新的一年幸福安康。
廖榕光介紹,近年來,通過政府的積極引導和民俗愛好者的自發(fā)宣傳,拔拔燈的熱度越來越高,許多在外打拼的年輕人在互聯網上看到家鄉(xiāng)的活動很是激動,于是在過年回鄉(xiāng)時主動參與到拔拔燈中,想通過這種方式來“留住鄉(xiāng)愁”,而這也是民俗活動的魅力所在。“村里有些年輕人還通過短視頻的方式記錄下民俗活動的熱鬧場面,介紹給全國各地的游客及外國友人。不論是拔拔燈還是泉州其他民俗活動,都需要有更多年輕人參與,這樣我們的傳統文化才能傳承下去,才能保持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