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3月11日訊 據(jù)海峽都市報報道 日前,在晉江永和鎮(zhèn)永和村,錢倉古厝群,成了泉州熱門的鄉(xiāng)村旅游打卡點。古時,因在此地設倉收糧納稅,故名“錢倉”,并沿用至今。漫步村落,長長的黨建文化長廊,展示著鄉(xiāng)村振興的點點滴滴,一幅幅精心繪制的農耕畫卷,呈現(xiàn)著新農村的風土人文,而那些成片、中西合璧的古厝、番仔樓,則訴說著華僑漂洋過海的勵志故事和心系故土的家國情懷。

主厝是典型的閩南古建筑風格,兩邊護厝卻是南洋風,樓體中西合璧得絕妙糅合,令人嘆為觀止
主厝閩南風,護厝卻是中西合璧
在散落在錢倉的40多座古厝、番仔樓中,姚金策故居屬于“皇冠中的明珠”。據(jù)介紹,古厝建于民國,占地5畝有余,二進五開間,建有左右龍虎護厝。相傳,為了建這座大厝,主人耗銀13萬兩,堪稱那個年代的“頂級豪宅”。
從大宅右邊的護厝進門,“歷山衍派”醒目地告訴主人的來處。沿著條石鋪成的地板往里走,龍虎護衛(wèi)下的閩南風格傳統(tǒng)主厝,雕梁畫棟,出磚入石。屋頂房梁,門窗臺柱,每一處都是一幅獨立的風景。

護厝的觀景天臺,盡顯南洋風格
在當時,這里的每一份建筑材料都是精選定制而來,那些櫛風沐雨后的青石板、紅磚雕,早已經(jīng)生出了厚厚的包漿,用手細細觸摸,溫潤如玉。
與主厝不同,兩邊的龍虎護厝均采用中西結合的風格。兩邊各三層的護厝里,有那個時代少有的鋼筋水泥建筑,旋轉而上的水磨扶梯、亭臺樓閣,盡顯番仔洋風。護厝門前卻又嵌入許多中式傳統(tǒng),楹聯(lián)石、成墻的磚雕襯著南洋風樓體,混搭出另一番風味。

雕梁畫棟

室內的水磨扶梯
大宅的每一處,都以精工的材質匹配著百年前主人姚金策雄厚的財力。與這座大宅一樣傳奇,主人姚金策少時就漂洋過海到印尼肩挑賣貨討生活,善良助人獲一番婆遺贈寶珠起家,經(jīng)商大成,在廈門鼓浪嶼置業(yè)多處,同期建此大宅。

護厝的楹聯(lián)石上有名人題字
滿屋書香氣,楹聯(lián)、家訓留住鄉(xiāng)愁
難能可貴的是,整座宅子除了用料上的奢豪,滿庭滿屋的書香氣息令人對主人生出敬畏。清末進士曾遒、施乾的家風石刻,民國大家于右任的楹聯(lián)、詩刻嵌滿門石、磚墻。“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眼界要寬,度量要宏……”錚錚家訓,飽含著姚家對后人的警醒示訓。
永和鎮(zhèn)姚卡爾宣委介紹,去年以來,永和鎮(zhèn)牽頭組織對錢倉古厝大摸排,劃定古村落群,對部分損壞嚴重的經(jīng)典古筑進行修繕,深挖古厝故事,還將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楹聯(lián)、家訓拓印成冊,弘揚優(yōu)秀的僑鄉(xiāng)文化,留住那些濃濃的鄉(xiāng)情、鄉(xiāng)愁。
據(jù)說,姚金策在主厝建成不久,便英年早逝,護厝為其次子姚瑞吉補建。這座大宅后來曾成為駐軍團部、人民公社辦公場地,也曾用于當?shù)亟虒W。
在閩南,在十戶九僑的永和,像這樣由功成名就歸鄉(xiāng)華僑建起的古大厝、番仔樓還有很多。它們像姚金策故居門前的古樟樹,記載著閩南人出海拼闖的點點滴滴,亦如座座燈塔,照亮著無數(shù)華僑子孫尋根問祖之路。
永和鎮(zhèn)委吳超鵬書記表示,鄉(xiāng)村振興是新時期的重點工作,古村落保護挖掘是一個重要的契點,盡管受限于資金等多方面問題的制約,但永和鎮(zhèn)將在現(xiàn)有條件的基礎上,整合資源,抓好特色文旅這個鄉(xiāng)村振興最核心的抓手。(N海都記者 吳日錦 林良標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