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蟳埔女民兵的老照片 (陳敬聰 攝)

蟳埔女民兵的老照片 (黃麗泳 供圖)
臺海網(wǎng)12月10日訊 據(jù)泉州網(wǎng)報道 頭戴“簪花圍”,身穿“大裾衫”,蚵殼厝前唱歌、跳舞、練民兵操……最近,一群平均年齡70歲的蟳埔奶奶走紅網(wǎng)絡,成為漁村里的新晉網(wǎng)紅,而她們操練的正是數(shù)十年前蟳埔女民兵的隊列訓練。
這群蟳埔奶奶中,不少人年輕時曾加入民兵隊伍。此前,一段拍攝她們訓練的短視頻不僅在網(wǎng)絡平臺上小火了一把,而且還獲得由泉州古城辦、泉州市文旅局主辦的“漫游泉州”短視頻創(chuàng)作傳播大賽優(yōu)秀作品獎。

黃麗卿挑起隊長的擔子
蟳埔高齡奶奶 組團排練民兵操
“立正,稍息,向右看齊,向前看,齊步走……”昨日下午,在蟳埔漁村一個庭院里,隨著一聲聲口令下達,蟳埔奶奶們在時隔數(shù)十年后,重拾民兵隊形訓練,雖然她們的動作不太熟練,卻透著幾分反差萌。
這個平均年齡70歲的蟳埔“超高齡女團”,團員共13人,年齡最高者78歲,年齡最小的63歲。“這幾天,大伙忙著民兵隊形排練,接下來會編排民兵操和舞蹈。”隊長黃麗卿告訴記者,團里不少成員曾是女民兵,她本人曾入選女民兵“尖子班”,成為一名女民兵骨干。
黃麗卿介紹,在新中國成立后的近30年里,蟳埔漁村不少成年女子都曾加入民兵隊伍。當時共有14個生產(chǎn)隊,每個生產(chǎn)隊出兩三人,大伙組織練習打靶、操練、射擊。因為蟳埔地處泉州海防前線,民兵們晚上都要去巡邏,男兵負責進攻,女兵負責防御。
在蟳埔女文創(chuàng)攝影基地,有一張由泉州攝影家陳敬聰拍攝的《蟳埔女民兵》老照片記錄了那個“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年代,也見證了女民兵的颯爽英姿。照片中間,穿淺色衣服的陳敬船,從她18歲到24歲的青春里,寫滿了與民兵有關(guān)的故事。“選的女民兵都是各公社的骨干,要經(jīng)過層層審核。”陳敬船回憶,以前常常是一邊干農(nóng)活一邊訓練,有時一天有20個小時在部隊里訓練、巡邏和比賽,連睡覺都是集體大通鋪,晚上經(jīng)常要輪流站崗,義務查看燈塔,“站崗要一個人帶兩人,就像照片里那樣”。

“超高齡女團”隊列訓練
“民兵奶奶”走紅網(wǎng)絡 將打造蟳埔又一文化名片
陳敬船結(jié)婚后,女民兵也慢慢解散了,與許多蟳埔女一樣,她們以討海、挖牡蠣為生。光陰流逝中,如今的她們放下了槍,也放下了漁網(wǎng),穿上了俏衣裳,閑暇時,大伙聚在一起,唱起了歌,打起了鼓,跳起了舞,過起了“花樣生活”。
蟳埔民兵奶奶原本只是在社區(qū)里自發(fā)組織活動,讓她們成為網(wǎng)紅的,是蟳埔女民俗文化推廣使者黃麗泳。1989年出生的黃麗泳,是土生土長的蟳埔姑娘,從小喜歡跳舞和彈琴的她,19歲起就著手蟳埔民俗文化的挖掘和推廣,創(chuàng)辦了蟳埔女文創(chuàng)攝影基地,助力蟳埔文化走出泉州。
“兩年前,我開始帶著奶奶們走出漁村參加各類活動,希望進一步推廣蟳埔文化和民俗。別看奶奶們年紀大,她們有的以前是幼兒教師,有的是民兵隊長,我就想在舞蹈編排和歌謠里融入女民兵的元素,展現(xiàn)蟳埔特色。”黃麗泳的想法得到大伙的肯定,她把奶奶們念歌謠以及俏皮可愛的日常拍成小視頻,上傳到抖音平臺,收獲眾多網(wǎng)友的點贊,有些視頻點贊數(shù)逾十萬。
近來,黃麗泳又幫奶奶們置辦了道具,排練起民兵操,還幫她們創(chuàng)作和整理富有本地特色的蟳埔民謠。奶奶們每天樂呵呵地練著,黃麗泳則持續(xù)推出小視頻,希望把“民兵奶奶”打造成蟳埔的又一張文化名片。 (記者 張素萍 王柏峰 文/圖)



民兵奶奶們演繹了最美夕陽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