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東石鎮(zhèn)兩村破除140年積怨 斷頭路變連心路村民齊叫好

連接兩村的“連心路”于近日破土拓寬(受訪者供圖)
臺海網9月4日訊 據泉州網報道(記者 吳水保) 泉州晉江市東石鎮(zhèn)的金甌村、平坑村兩村相鄰,卻有著140多年不來往、少往來的“傳統(tǒng)”,通婚、通路、通商通通受限,兩村村民修的路從來不連在一起,最近的一條路是半米寬的羊腸小道。日前,隨著鎮(zhèn)政府、村兩委的推動,兩村村民主動讓路,“斷頭路”拓寬,羊腸小道變連心路,兩村間的積怨也煙消云散。
百年積怨 鄰村間不通婚不往來
金甌村和平坑村,農田連著農田,村莊挨著村莊,交界處是一條100多米長的“斷頭路”,半米多寬,在田壟間,兩側的雜草1米多高。田壟路雖窄,卻是兩村之間最近的一條道路,是村民們用腳踏出來的。
“僅容一輛摩托車通過,如果兩車交會,就得停車小心避讓。”金甌村黨支部書記王候東說,相鄰的兩個村莊修路沒有連到一起,交界處“斷了頭”,村民如果要開車前往,只能走外圍的環(huán)村公路,需多耗時十多分鐘。
據村里的老人回憶,從他們的祖輩起,兩個村莊就因為打架結了怨,村民之間從此不往來、不通婚,代代相傳,140多年積怨由此而來。
思想動員 村民讓路兩村修好
積怨的影響,在村民營生的行業(yè)上也有烙印。東石鎮(zhèn)被稱為傘都,金甌村和周邊的肖下等村莊密集分布著上百家制傘廠,村民們也以此謀生。但在平坑村,村民主業(yè)是鋼材貿易,這也形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鋼材轉運需要強壯體力,男性工人較多,而雨傘廠以女工為主。因此,有外來務工人員家庭,男主人在這村工作,女主人在那村上班。
隨著社會發(fā)展,年輕一輩交流頻繁,兩村村民之間破除積怨的呼聲越來越高。去年基層組織換屆后,村兩委班子注意到了這個問題。隨后在東石鎮(zhèn)黨委、政府的指導、聯絡下,村干部摸底調查,經思想動員、解開心中芥蒂,村民對兩村修好都樂見其成。
要打通“斷頭路”,還需征用村民的土地。經過兩村村干部登門逐戶做工作,金甌村有4戶村民無償讓出了土地,平坑村也有兩三戶村民無償讓地。
破土通路 好鄰居共創(chuàng)好前程
8月30日,在金甌村、平坑村相連的田地間,村民們一起見證了“通路破土”儀式,挖掘機和推土機同時作業(yè),半米寬的羊腸小道被拓寬成6米寬的平整路面。
“斷頭路”變成平坦大道,也成了村民間的“連心路”,兩村間的歷史積怨?jié)u漸煙消云散。“路打通了,兩村之間能更好地通路、通商、通婚,村民可以做好鄰居,共創(chuàng)好前程。”平坑村一村民表示。
金甌村的勞動密集型企業(yè)多,有平坑村村民去務工。平坑村靠近東石鎮(zhèn)區(qū),路通了,從金甌村到鎮(zhèn)區(qū)能節(jié)省七八分鐘。王候東告訴記者,積怨的化解,更主要的是解開老一輩村民心中的隔閡,村民之間就能走得更近,兩村的通商合作會更融洽,往來更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