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吳輝木,泉州泉港人,1965年出生,高級農藝師、省級科技特派員,“涂嶺紅紅茶制作技藝”省級傳承人。從1984年開始深耕涂嶺紅茶制茶工藝的研究與提升,兩項工藝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認證,連續(xù)四屆獲得“中茶杯”一等獎,吳輝木紅茶制作技藝被列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推動著涂嶺紅茶轉型升級,帶動當?shù)夭柁r增收致富。
核心提示
臺海網4月6日訊 據(jù)泉州晚報報道,馬上就要進入采摘季,吳輝木每天都要到茶園緊盯葉芽的生長情況。“葉芽在最佳采摘期的三天內是‘寶’,之后就是‘草’了。”30多年來,潛居泉港涂嶺鎮(zhèn)大山深處的吳輝木,每日都是以這樣專注的精神做一件事情——制茶。如今已是“大師”級別的他,面對前來參觀交流的客人,總會提到那句話:“干一行就要專注一行,只要心中有夢想,小茶人也能出‘大工匠’!”
苦心摸索
推動粗加工走向高端精制
驅車沿著蜿蜒的山路來到涂嶺鎮(zhèn)涂型村的一處山坡,一片綠油油的茶園呈現(xiàn)眼前,與別的茶園不一樣,這里的茶樹成片生長,中間沒有田坎。“我們這里屬于紅土壤,含水率較低,這樣種植能減少水分揮發(fā),更有利于茶樹生產。”茶園的主人吳輝木介紹,涂嶺的紅土壤呈微酸性,出產的茶葉口感清醇,歷來就有種茶樹的傳統(tǒng)。然而,到了21世紀初,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低端粗放的生產加工漸漸地讓涂嶺茶葉失去了市場,“最貴的時候一斤才30元,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許多茶農陷入困境。”
在茶農紛紛轉行的時候,吳輝木卻選擇了堅守。“我只喜歡研究種茶,相信涂嶺茶一定會受到市場歡迎。”憑借著這股韌勁,茶專業(yè)科班出身的吳輝木開始專注于改良制茶工藝,潛心提升紅茶品質。經過反復摸索,他終于研究出一套完整的涂嶺紅茶加工工藝,并成功申報了國家發(fā)明專利。2013年,吳輝木紅茶制作技藝被列為“泉州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如今,吳輝木注冊了“涂嶺紅”商標,推出六個系列產品,受到市場認可。
“涂嶺紅”紅茶從粗加工向高端精制轉變,這一路吳輝木走了10年。“氣候、發(fā)酵、烘干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會影響茶葉的品質,必須反復地試驗對比,直到自己滿意。”為此,吳輝木用于記錄制茶工藝試驗的筆記本堆起來有1米高,那時為了掌握炒茶的火候,一雙手曾被燙得長滿水泡,老繭未愈新繭又起,僅炒茶的鍋就用破了十多個。
堅守本業(yè)
對傳統(tǒng)工藝進行改進創(chuàng)新
和許多創(chuàng)業(yè)者一樣,吳輝木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堪稱勵志。
1988年,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不安于現(xiàn)狀的吳輝木便開始承包茶園。為了擴大產量,他耗費所有積蓄承包了數(shù)百畝茶園,2003年,甚至不惜花20萬元在茶園附近安裝變壓器。盲目擴大產能導致入不敷出,差點讓吳輝木再也爬不起來,“有一次摩托車騎到半山坡,前輪拋錨,備用油也用光了,掏出口袋只剩下28塊錢,家里愛人和兩個小孩還等著我買米做飯,那一刻幾乎崩潰了。”
“品質低端賣不出好價格!”吳輝木很快就總結教訓,將茶葉生產從求“量”轉向求“質”。“我也不怕出丑,就去跟全國比一比,尋找差距。”2011年4月,為了提升技藝,吳輝木首次參加著名的“中茶杯”比賽,很快就被“刷”下來。回來后,他便吸收經驗,馬上投入到當年11月的第二場比賽,最終一鳴驚人,捧得大賽一等獎。憑借對技藝的持續(xù)摸索創(chuàng)新,在此后的連續(xù)三屆大賽,吳輝木都斬獲一等獎,其中在2013年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2014年,吳輝木在參加由世界茶聯(lián)合會主辦的“第十屆國際名茶評比”中,同時摘取了四個金獎、兩個銀獎和一個優(yōu)質獎。
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工藝之間,吳輝木對制茶工藝進行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采用傳統(tǒng)的棕掃、竹篩、木楺盤和鐵鍋,讓茶葉不受機具污染;同時一改過去涂嶺紅茶手工炒制習慣,引進液化氣炒干機、電熱提香機等半自動化制茶工具,做到溫濕度更可控,確保茶葉品質穩(wěn)定。
傳授技藝
帶領茶農增收致富
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吳輝木還積極向茶農推廣先進制茶技藝,帶領茶農增收致富。隨著涂嶺紅茶名氣的提升,市場售價逐步走高,茶農平均增加收益20%。按照涂嶺鎮(zhèn)每年30萬斤的茶葉產量,每斤茶葉售價平均提升50元的保守計算,茶農每年增加收入達1500萬元。
“在涂嶺,種茶只是農民的副業(yè),大家都是在收割完水稻后才去采摘茶葉,往往錯過最佳采摘期,制作出來的紅茶枝葉粗大,品質低端。”為了轉變茶農的觀念和生產方式,在泉港區(qū)科技局的支持下,吳輝木組織“涂嶺紅紅茶制作技藝”技術培訓班,免費為茶農提供茶葉的采收、加工、茶園管理等專題培訓,已培訓學員176名。
不僅如此,吳輝木還經常奔走于附近村落傳授技藝,讓茶農掌握科學種茶和制茶的本領,已有300多名茶農直接受益。從茶樹的選擇到葉芽的采摘,從日光萎凋、攤涼到揉捻、發(fā)酵、炒干等流程,吳輝木根據(jù)日常的走訪了解總結出了一套茶農常見的問題,讓授課更加有的放矢。依托涂嶺紅茶葉專業(yè)合作社,他發(fā)起成立涂嶺紅茶協(xié)會,定期組織茶農開展技術培訓和交流活動,擴大涂嶺紅茶的知名度,促進行業(yè)轉型升級。
此外,吳輝木的茶園還直接帶動附近11個自然村的500多名村民就業(yè),一個采茶季下來,農民工平均增加收入5000至6000元。“30多年來,我最大的財富就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涂嶺紅茶加工工藝,未來我最大的希望,就是通過這套工藝推動鄉(xiāng)親們共同致富。”吳輝木如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