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8月3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道,竹編這一古老手藝,在泉港區(qū)后龍鎮(zhèn)峰前村代代相傳。但今天這一技藝即將消失,王傳榮是少數堅守了半個多世紀的老篾匠。   “上世紀60年代,我們村有四個工廠做竹篾,制作的斗笠、簸箕銷往惠安、晉江、莆田、仙游等地。”王傳榮介紹當年的盛況。   “‘峰前,峰前,一條篾兒劈九層’。7月29日的普渡慶典也做得很大,‘夜編日編,編到七月二十九’。這說的都是我們村的老話。”峰前村黨支部書記王惠德說。   王傳榮擅長制作竹斗笠和竹筐。在他手中,只見篾條上下翻飛,縱橫交織,不一會兒,篾匾底部的紋路就出來了???、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這些竹編步驟老人家爛熟于心。   “邊緣最重要,光滑才好。竹片要削得均勻,才做得標致。”王傳榮說。   一根長長的竹子到他手中,從青篾到黃篾,能剖得像紙片一樣輕薄。接著是“拉”——將刮刀固定在長凳上,拇指按住刀,一根篾子要在刮刀和拇指中間拉過四道,厚了不勻,薄了不牢,剖出的篾片粗細均勻、清白分明,全靠手指的感悟和把握。   正是許多老師傅的堅持,我們才能見到這些巧手編織、經緯交錯的藝術品。   然而,隨著塑料制品的普及,以篾匠為職業(yè)掙錢的人越來越少,如今在整個峰前村,會做竹編的人屈指可數。   為了留住傳統(tǒng)文化,峰前村建立了一座竹編展覽館,供人欣賞,留住鄉(xiāng)愁記憶。   “祖宗的手藝失傳了很可惜。有人要學的話,我愿意教,無償地教。”王傳榮說。   王傳榮的老婆自嫁他后便跟著學習竹編制作,一次給孫女制作了頂微縮版斗笠,很受喜愛,這觸發(fā)了他家由制作傳統(tǒng)竹編轉向制作工藝品的想法。很多人外地人組團來采購,原本平淡的生意又有了起色。   不僅王傳榮一家,整個峰前村都在尋求轉型,組織研發(fā)高端精品,實現由日用品向工藝品、收藏品拓展。   “變成工藝品,讓大家拿去當擺設,讓廣大青少年來參觀欣賞,讓技藝傳承下去,祖先遺留下來的手藝也不會斷掉。”王惠德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