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5月20日訊 據泉州網報道 昨日上午,2018中國建筑學會學術年會在泉州開幕。年會以“新時代本土建筑文化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為主題,規(guī)格高、影響廣,8位中國工程院院士、11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參會,并吸引了大量行業(yè)人士參與,共同就當下建筑及相關行業(yè)前沿學術思想、科技成果與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探討,引領建筑文化和科學技術發(fā)展新方向。
本屆年會由中國建筑學會主辦,得到福建省住建廳和泉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由泉州市住建局、城鄉(xiāng)規(guī)劃局、古城保護發(fā)展工作協調組辦公室承辦,泉州市土木建筑學會協辦。開幕式上,泉州西街片區(qū)“點亮家園”營造競賽活動啟動儀式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首屆梁思成建筑獎獲得者何鏡堂作為首席專家,與主辦方一同,將手中方塊嵌入傳統(tǒng)建筑模型,宣告活動正式啟動。
開幕式后舉行了2018中國建筑學會學術年會主旨報告會。主旨報告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劉加平主持。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聶建國,京津冀協同發(fā)展專家咨詢委員會成員李曉江,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軍分別帶來了精彩的學術報告。
崔愷院士發(fā)表了題為《珍惜山水環(huán)境,探索本土特色》的學術演講,呼吁建筑設計應敬畏自然,珍惜山水環(huán)境,并分享了近年來他的團隊在城市“雙修”、城鎮(zhèn)建設、鄉(xiāng)村振興方面的設計案例,展示了本土設計與當地山水、自然氣候、地域條件、風土文化的融合。
聶建國院士認為,城鎮(zhèn)建設的未來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繁榮到文明的發(fā)展路徑。在《當前城鎮(zhèn)建設的一些問題與對策》報告中,他分享了對裝配式結構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的深層次思考,并對實現高性能土木工程和裝配式建筑提出對策和建議。
李曉江教授在《社會變遷、空間價值轉換與設計方法思考——新區(qū)規(guī)劃與城市設計工作體會》的報告中以中產階級的崛起與生活方式的轉變?yōu)榍腥朦c,分析了城市發(fā)展的三個變化:主體、模式與邏輯;對城市空間進行了再定義,對城市老城區(qū)、外圍新區(qū)、城鄉(xiāng)接合部、文化與風景地區(qū)的特征和價值進行了梳理,并結合實際發(fā)表了個人對規(guī)劃理念創(chuàng)新和城市設計手法創(chuàng)新的理解。
王軍研究員作了題為《梁思成“中國建筑型范論”探義》的報告,介紹了梁思成建筑思想中對Five Orders(翻譯為“五種型范”)的內容。演講分為“型范”的發(fā)現、法式探源、和“新一代之成規(guī)”三部分,對梁思成“中國建筑型范論”進行了全方位的介紹。
主旨報告會后還召開七場專業(yè)分論壇,包括主動式建筑的本土化、BIM技術創(chuàng)新應用、建筑的地方性適宜技術、裝配式建筑設計理念與方法、傳統(tǒng)建筑文化傳承與教學、新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的人和事等。同期,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展將在泉州威遠樓廣場展出至月底。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崔愷建言泉州城市建設——
挖掘歷史文化內涵 鼓勵傳承本土特色
昨日,在2018中國建筑學會學術年會開幕式主旨報告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崔愷以《珍惜山水環(huán)境,探索本土特色》為主題,結合豐富實例,分享了他所倡導的以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資源為本的理性主義創(chuàng)作理念。
多次造訪泉州,這座城市給崔愷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對于泉州城市建設和古城保護,大師又有哪些期待和建議呢?會后,崔愷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談泉州印象
“每次來都有收獲”
“泉州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有非常好的自然山水環(huán)境,我特別喜歡這個地方,每次來都有收獲。”此次故地重游,崔愷對泉州的認識又深了一層,“我看了洛陽橋和一些古街道,保護得非常好,其他地方的傳統(tǒng)街道改造往往帶著旅游目的,可在泉州,這里就是百姓生活的地方,他們的家廟、祠堂,都是原生態(tài)。”
由于參與泉州南安文化中心設計等工作,崔愷所帶領的團隊對當地做了一些調研。他認為,保護固然重要,但城市也要發(fā)展,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處理保護和發(fā)展之間的關系,這是最大的挑戰(zhàn),“怎么樣在建高樓的同時,把自然環(huán)境和地域特色留下來,這是我時常在腦子里想的事情”。
聽到泉州首創(chuàng)“生態(tài)連綿帶”城市規(guī)劃建設構想時,崔愷對其中水系保護的部分特別關注。“水系是形成人居環(huán)境的主體結構,要把它保護好、生態(tài)化,減少污染。應該說像洛陽江還有我看過的南安西溪水環(huán)境的保護還是不錯的。”
談城市功能
“特別關注地下看不見的東西”
古城如何承載現代城市生活?這是崔愷關注的焦點。
“我們的歷史城市雖然很好,但是能不能滿足現代城市生活的一些需求,始終是一個問題。”崔愷認為,古城當中的基礎設施建設非常重要,現在生活在古城中的人口、他們的生活消費方式跟歷史對比,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只有用現代的基礎設施來支撐現代的生活,才不會給原來的自然山水環(huán)境、河道增加過多的負擔。
“實際上我特別關注的是,地下這些看不見的東西,比如管線系統(tǒng)等等。”他說,這些看不見的東西,將是支撐我們城市未來發(fā)展的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談古城保護
“活的文化,更有長久意義”
如何在發(fā)掘泉州古城文化旅游資源的同時,做好古城保護?崔愷對此有著深刻的體會。
“歷史文化是旅游的重點,但有些地方在做旅游發(fā)展的時候,往往用力過猛,把老的、有價值的東西,甚至看上去可能有點殘破的東西拆掉了,給游客看的大都是假的、新的、偽裝出來的東西,其實這是本末倒置的。”崔愷認為,在做文化旅游資源發(fā)掘的時候,要保護真正的歷史,“要把歷史文化的內涵發(fā)掘出來,不僅僅是物質文化遺產,還要特別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活的文化,這是更有長久意義的”。
對于配合旅游區(qū)發(fā)展中的新建筑,崔愷認為:“尺度不要太大、動作不要太大,不要一拆一片,最好能夠把能留下來的、質量不錯的建筑進行修繕性的改造。”他建議,內部空間改造可以更加有新意,以適應現代生活,但是不要輕易破壞外部風貌,“不僅僅要重視建筑本身,還有街巷、庭院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老城有機生長的一部分”。
在他看來,一些城市為了打造一條街、把原住民遷走的做法極不可取。“改造過程中一定要把原來住在這兒的人留下來。我們到泉州來肯定不是為了買國際名牌,一定是為了當地的特色,這就特別依賴于原住民的生活不要受到干擾,應該鼓勵他們把家傳的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飲食、傳統(tǒng)手工藝等等傳承下去,這些都是非常綜合性的治理方法。”□本報記者 謝曦
建筑的地方性適宜技術學術論壇
關注“綠色住區(qū)”等 當前熱門話題
泉州網5月20日訊 (記者陳智勇)昨日下午,作為2018中國建筑學會學術年會系列活動之一,建筑的地方性適宜技術學術論壇舉行。
論壇現場座無虛席,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張宇峰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李保峰教授,華南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王靜教授,貴州民族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貴州天海規(guī)劃有限公司董事長伍新鳳先后上臺分享,題目分別為《綠色住區(qū)參數化優(yōu)化設計方法、技術與平臺》《以適宜性技術謙和地建造》《濕熱氣候下城市的商業(yè)公共空間設計》《建筑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崔愷也到場分享。大家共同探討地方性適宜技術在建筑設計中所起的作用、建筑的地方性與自然氣候條件的關系以及適宜技術如何回應并發(fā)展地方建筑文化,涵蓋了“綠色住區(qū)”“氣候與都市形態(tài)”“商業(yè)空間設計”“建筑文化傳承”等當前熱門話題。
“高性能結構體系抗災性能與設計理論研究” 進展報告會 進入第二階段
泉州網5月20日訊 (記者郭雅瑩)作為2018中國建筑學會學術年會系列活動之一,昨日上午,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高性能結構體系抗災性能與設計理論研究”進展報告會進入第二階段。
會上,來自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的專家,就高性能結構風致與環(huán)境震動全壽命性能檢測、評定與設計理論,高性能結構多次多種災害全壽命性能分析與設計理論等方面的研究進展與前沿成果進行了專題匯報。
“雖然本次報告會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現代建筑特別是高層、超高層建筑以及軌道交通的抗災性能與設計理論,但對于泉州古建筑保護以及現代新建建筑都有參考意義。”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周穎教授表示。
接下來幾天,專家將集中對泉州閩南傳統(tǒng)建筑風貌進行考察,并召開裝配式建筑設計理念與方法高峰論壇、傳統(tǒng)建筑文化傳承與教學學術研究會、新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的人和事論壇等活動。
原標題:2018中國建筑學會學術年會在泉開幕
原鏈接: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18-05/20/content_5819587.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