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4月6日訊 據海峽都市報報道 明天是世界衛(wèi)生日,今年的主題是“抑郁癥”。昨日,記者從泉州市第一醫(yī)院了解到,來心理門診求診的有80%都是抑郁癥患者。賀醫(yī)生介紹,來看診的患者,基本都已經需要靠藥物治療了。但是,抑郁癥單靠藥物治療是不夠的,也要結合心理咨詢和疏導。
泉州幼高專心理咨詢師潘芬芬講述了兩個非常鮮活的案例,且在生活中都較為常見。
【案例】
得抑郁癥的不是孩子,而是老爸
44歲的黃先生,自己辦廠經商,他帶著14歲青春期的兒子去找潘老師,說兒子最近很奇怪,老是不說話,回到家就反鎖著門,不跟家人交流,他懷疑兒子是不是得了抑郁癥。
潘老師經過一番了解發(fā)現(xiàn),得抑郁癥的不是孩子,而是帶兒子來看病的爸爸。最后,黃先生才道出,自己確實服了10多年的抗抑郁藥物,卻沒有相應的心理治療。
潘老師說,10多歲的孩子,在青春期有這樣的表現(xiàn)是正常的,他希望有自己的空間,有加鎖的日記本,把自己反鎖在房間里,做作業(yè)的時候不希望被敲門打擾等。而父親的敏感、太在意旁人的看法,就不能理解為什么兒子突然間像變了個人,不能明白這是個成長的過程,所以過度的擔心反而變成是一種焦慮。家長會過于把自己的東西投射到孩子身上。
案例中的黃先生,既焦慮又抑郁是一種雙向情感障礙,當兩者反復發(fā)作時,焦慮的癥狀表現(xiàn)為狀態(tài)特別好、精神亢奮、睡不著覺,心中有宏偉藍圖等著他去實現(xiàn)。而抑郁的癥狀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什么都做不了、不想做,提不起精神來。
往往,這種雙向情感障礙在成功人士中更為明顯,特別是一些明星。所以這種人格特質也被稱為“天才病”。潘老師說,可惜黃先生最后沒有接受治療,很多家長愿意在孩子身上花錢,卻對自己很吝嗇。
把自己當病人 與外界格格不入
25歲的李雪(化名),從高中開始,因為學業(yè)繁重壓力大,就開始反復吃抗抑郁藥物。
因為擔心肥胖,或者身體一有什么狀況,就懷疑是自己吃藥引起的,時常將自己的藥量減少或者停藥。所以她一直反復在抑郁的狀態(tài)里。
潘老師說,李雪在上大學時,因為自己被診斷出有病,所以就不做事,自己從不打理內務,比如在宿舍里會把內褲亂扔,吃完的蘋果核會扔進床底使其發(fā)霉,她的行為怪異,與舍友們格格不入,同學們認為她太嬌貴,父母親每天都打電話給她,每周都來看她,甚至一個月給她2000元的生活費,超出其他同學的一倍。
但實際上,潘老師說,李雪是一個很有天賦的孩子,情感很敏銳,文筆很好,看了很多書,她的內心世界里住著一個林黛玉。因為有病史感,覺得自己有病,就什么事都不做,人際關系又不好,成績下降,一度要被退學。
而她父母過多的關心,過多的投入,增加了她的不自信,不去參與,這就是心理學上說的“因病獲益”。李雪只要不一直給自己貼標簽,去適應和大家一起的生活,增加自信心,就能改變她的狀態(tài)。
潘老師說,后來,李雪的文章發(fā)表了,還參加了演講比賽,獲得了自己的能量,她正視自己的抑郁癥,該咨詢咨詢,該吃藥吃藥。大學畢業(yè)后,李雪也找到了合適的工作。
【建議】
抑郁有“三無”癥狀
六個建議遠離抑郁
泉州市第一醫(yī)院心理門診主治醫(yī)師賀醫(yī)生介紹,抑郁癥的表現(xiàn)為“三無”,無望、無用、無助。患者的癥狀表現(xiàn)為精力減退、情緒低落,胃口不好體重減少,睡眠減少,焦慮、自責、內疚,注意力下降,猶豫不決,躁動,對生活沒信心、沒希望,感到一無是處、絕望,沒有原因的流淚以及有自殘或自殺念頭。
賀醫(yī)生說,抑郁癥最常見的患者是,青少年、產后婦女以及60歲以上的老年人,其中產后婦女在抑郁癥患者中的占比最高。
遠離抑郁癥可以做到以下幾點,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多做有氧運動,放松環(huán)境穩(wěn)定情緒,多和朋友交流溝通,多交朋友多看書、看娛樂性節(jié)目,家人要多關懷。(海都記者 尤燕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