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福建新聞4月13日電(凌月華)人生的每次遇見都好像一次乘車,有人上車,有人下車,在這短暫的光陰里,訴說著平凡人的生活和夢想,而車內(nèi)小小的空間,也見證著不同生命的笑容與憂愁。
和孫黎平的遇見是在一個明媚的午后,他正和往常一樣,認真細致做著發(fā)車前的準備。見到記者,他停下手中的活,憨然一笑,娓娓講述起自己十余年駐村行車的酸甜苦辣故事。
難時主動請纓
下午三點半,一輛車從三明火車站緩緩駛出,途經(jīng)龍泉、蘆洋、清溪等地,到達終點站后溪村。作為后溪村唯一一輛通村班車,孫黎平駕駛的這輛車清晨出村,下午歸村,每周有6天都要住在村里。過年期間也是,僅初一停運一天,孫黎平一年中有11個月都得在村里過夜。
“當時沒人愿意上,我之前跑過長途車司機,覺得自己能夠勝任這份工作。”談起為何主動攬下了這份苦差事,孫黎平表示當時沒有想太多。“自己一個人住在村里,條件差、吃飯難,剛開始實在難熬,那種孤單的感覺很不是滋味。”孫黎平說服自己堅持三個月、半年、一年……不知不覺,近14年的光陰都花在了這條線路上。
后溪村坐落于1500多米的普禪山半山腰,掩映在青翠山巒中,海拔高,冬天氣溫通常在0攝氏度以下。為保證車子6點能順利出村,孫黎平凌晨一兩點要起床預(yù)熱發(fā)動機。“正睡的香,鬧鐘響了,想到不能耽誤村民出行,只好爬起來預(yù)熱車。經(jīng)過一兩個小時的‘鼓搗’,重新睡下,睡意也消的差不多了。”孫黎平說道。
而家人當初也有過反對,孫黎平就把他們接到村里,感受村民們的實際需要和淳樸情感,慢慢也就理解了他的執(zhí)著。每天中午,妻子會把飯菜打包好,給孫黎平晚上到了村里進行加熱食用。遇到停電的時候,不能熱飯,只好用泡面打發(fā)自己。
“我在縣里打工,平常寄點吃的、穿的給父母,孫師傅免費幫忙帶,他人很好。”筍季回家?guī)兔Φ挠喟苍锤浾哒f道。像這樣的“免費郵遞業(yè)務(wù)”還有很多,有時候村民搬大件物品上下車,孫黎平總是停好車輛,上前幫忙;遇到老人、孩子坐車,他也時刻提醒他們扶穩(wěn)坐好。“看到村民們那么需要他,我也就慢慢理解了。”孫黎平的妻子說道,“山路不好走,每天都要叮囑他注意安全。”
行時謹小慎微
孫黎平行駛的這條線路,主要為了服務(wù)三元區(qū)最偏遠的2個行政村和11個自然村的村民,單程50多公里,其中30多公里都是崎嶇難平的盤山公路,往返需要四個小時。
“這條公路比較危險,單是大小彎道就有200多處,雨季經(jīng)常發(fā)生溜方、泥石流等自然災(zāi)害。沿線溪流湍急、坡陡崖高、山體突兀,需要經(jīng)驗豐富的司機才行。”三明市公交公司第三營運分公司經(jīng)理陳賜南介紹道。
“你看,這里的路面就是被山上滾落的巨石砸壞的。”順著孫黎平所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一片四分五裂、凹凸不平的路面,還有一塊散落在路肩下的巨石。談起那次遭遇,孫黎平至今心有余悸。
2015年雨季的一天,車子行至蘆洋橋路段,由于狂風(fēng)暴雨造成該路段泥石流傾瀉,涵洞被摧毀,一塊數(shù)噸重的石塊橫亙路面,公路被阻斷。相關(guān)部門臨時在河道邊修建了一條簡易碎石路,但是簡易公路高低落差大,車子經(jīng)常陷在路上,山上仍時不時有落石飛落,孫黎平每次經(jīng)過都提心吊膽,小心觀察,這種情況持續(xù)了近一個月。
除了較大阻斷事故,山村公路的各種危急狀況還有很多,比如路面狹窄、毛竹滑落、路面打滑、碎石掉落等等。因此孫黎平車上經(jīng)常備著柴刀、鋤頭等工具,遇到險情能自己解決的就先解決,不耽誤村民出行。
盡管山路崎嶇難行,但十幾年來孫黎平駕駛的車輛從未發(fā)生過事故,他也是全公司唯一的“五星級”駕駛員。除了嫻熟的駕駛技術(shù),孫黎平還非常注重行車安全。 “每天發(fā)車收車時都要進行安全檢查,在路上時刻保持警惕,提前預(yù)判,謹慎慢行,才能避免事故發(fā)生。”孫黎平說。
時時溫暖人心
“盡職盡責(zé)”“為人和善““有愛心”“車技好“這些就是村民給出的關(guān)鍵詞。人心和人心的交換,需要彼此的溫暖,能夠得到這么多乘客的認可和叮嚀,離不開孫黎平本身付出的努力。
多年的駐村行車生活,也讓他和村民們形成了默契。每當車子臨近上車點時,孫黎平就會提前按喇叭。“村民們聽到喇叭聲就出門坐車,不用在路邊等很久。”這些微小的細節(jié),累積起了他和村民們之間深厚的感情。
“只認人,不認車。我從小就坐孫師傅的車,十幾年了,很照顧我們。”剛剛從沙縣下班的林淑清又坐上孫師傅的車返家了。她表示,現(xiàn)在自己是一名幼教,這是一份需要耐心、愛心、恒心的職業(yè)。而她也從孫師傅的身上看到了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和奉獻,這種精神對她的感染很大。
十幾年的相處,孫黎平說,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熟悉后溪村早上的炊煙, 熟悉鄰里的犬吠,熟悉老張的大嗓門兒, 熟悉村頭的大樹……當然,還有那隨處就能聽到的鳥鳴,以及那輛陪伴了他六年的“閩GY1886”金旅客車。
傍晚,車子平安抵達后溪村,孫黎平等待乘客下車,村民取走親朋寄送的貨物后,總算可以小憩片刻。而再過兩三年,孫黎平就要退休了。“村里現(xiàn)在大多是老人和留守兒童,就醫(yī)、上學(xué)、生活,他們非常需要這趟車,希望有新的人能夠接我的班。”孫黎平面色凝重,仿佛在思考著什么。
“雖然這條線路每個月都在虧損,不過再苦再難都要支撐,因為這是沿線村民的生命線。” 三明公交公司黨委委員、三明公交第三分公司黨支部書記伍震向記者表示道。為了保證線路的可持續(xù)運營,三明公交公司也在積極物色人選,尋找合適的接班人,提前進行培訓(xùn)。
清晨,后溪村一切都按時蘇醒,筍尖笑出嫩綠,橙花飄著幽香,孫師傅滿載一車乘客又開始了新一天的忙碌。(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