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池硯、建盞、大紅袍制作、壽山石雕、漳州木偶雕刻,它們,都是來自福建的省級、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時光流轉(zhuǎn),在物質(zhì)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這些或承載或記錄或演繹生動民間記憶的傳統(tǒng)技藝,卻面臨著后繼無人或失傳的窘境。
匠心造物,有靈且美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如一日,潛心鉆研,不心浮氣躁,不嘩眾取寵,詮釋極致追求,秉承難能可貴的——
工匠精神
這個春節(jié),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新聞中心推出系列報道《致敬匠心之非遺故事》,帶你走近這些傳承人,體會傳統(tǒng)技藝之美,感受匠心溫度。
三明將樂,公元260年三國時期建立縣制,是南遷的中原人在福建西北部最早的聚集地之一。從唐代開始,中原人南遷帶來了陶瓷、造紙、印刷等大量文化藝術(shù),龍池硯應運而生。
硯,在“文房四寶”中,因其質(zhì)地堅實,能傳百代,被尊為首。中國書畫界的行家們認為,“龍池硯,其質(zhì)直逼端硯,優(yōu)于歙硯”??扇缃瘢例埑爻幍娜?,不多了。
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張旺金如今是三明將樂縣龍池硯的唯一傳人。
距離將樂城關(guān)十里的古庸鎮(zhèn)石門嶺一帶,特有的“龍池石”,紋理縝密,松結(jié)適度,是制作龍池硯絕佳的材料。要找到上好的材料,必須爬很高的山。
以前,憑著父輩開采的經(jīng)驗,張旺金基本能判斷石脈的走向和范圍??扇缃瘢赀^七旬的他行走不便,只能夠在以前開采堆放在院子里的石料中選取所需。
龍池硯,雕飾以龍的圖案為主,其他圖案為輔。張旺金祖?zhèn)鞯目坛幖挤?,講究手工制作,精雕細琢??痰断碌纳n龍或踏浪翻騰,或蛟龍戲水,栩栩如生。在許多工匠都改用電腦雕刻的今天,張旺金卻依然堅守著父輩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
■ 2005年10月,龍池硯被列為福建省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 2009年獲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保護
■ 2011年張旺金的將樂龍池古硯作坊被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
他始終記得祖上傳下的古訓,制一方好硯,少則十天半月、多則一兩年,期間是對技藝的緩慢琢磨,也是對靈感的淘洗沉淀,需要后來者窮盡一生去參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