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來北往的駕駛員在菜溪巖服務區(qū)“共享司機之家”歇息,管理員端來 姜茶給他們暖身驅寒。 全媒體記者 楊怡玲 攝
海拔415.8米的菜溪巖服務區(qū),前不久掛牌成立了“共享司機之家”。這里是市總工會在市內設立的所處位置最高、距離市區(qū)最遠的工會驛站。
1月23日,記者來到這里采訪。強冷空氣影響下,天寒地凍。站在菜溪巖服務區(qū)的屋外,呵氣成霧。而走進“共享司機之家”,這里溫暖又溫馨:客廳有沙發(fā)、茶桌、電腦,設有閱覽區(qū),室內還有床鋪、熱水淋浴間、烘干洗衣機、微波爐等。
“途經服務區(qū)的車輛南來北往,司機長途跋涉,只有休息好、心情愉悅,才能杜絕疲勞駕駛,避免發(fā)生交通事故。”菜溪巖服務區(qū)負責人陳劍明介紹,市總工會對接莆田高速工會,通過蹲點服務區(qū)調研走訪、與駕駛員面對面交流等,了解所需所盼,利用服務區(qū)場地,打造了全市首個擴展型“共享司機之家”。
所謂擴展型,即除了基礎服務外,還提供較為完善的休憩、洗澡洗漱、洗衣烘干、熱飯熱菜等服務。“共享司機之家”成了緩解疲勞駕駛的中轉站,24小時免費開放,破解駕駛員長期奔波存在的停車難、休息難、洗澡難等問題。
臨近午時,從事冷鏈食品運輸的駕駛員郭天章和同伴走進“共享司機之家”。菜溪巖服務區(qū)管理員陳曉鋒端來熱騰騰的姜茶,給他們暖身。寒潮來襲,服務區(qū)戶外氣溫甚至會降至零攝氏度以下,為此每天用生姜、紅糖熬制姜茶,供駕駛員飲用。
“我們天天路上跑,吃住在車上是常事。”郭天章說,有了“共享司機之家”,可以不用“以車為家”,冬天有微波爐熱飯,能喝上熱水驅寒;夏天一身熱汗,有地方洗澡,還能洗衣、烘干衣物,如同在家一樣。“我從事裝飾裝修行業(yè),最近經常走這條高速路。”午間,來自泉州市的王松平前來午休,“過去一般在廣場或大廳休息,現(xiàn)在在室內能遮風擋雨,洗個熱水澡,睡個安穩(wěn)覺。”
把工會“小微陣地”靠前延伸,為流動頻繁的戶外勞動者營造一個溫暖的旅途之家。市總工會干部張榮龍介紹,市總工會創(chuàng)新打造“1+1+N”共管模式,即1個工會驛站吸納1公里范圍內駕駛員、環(huán)衛(wèi)工人、外賣配送員、快遞員等戶外勞動者,聯(lián)動輻射范圍N個村(社區(qū))、基層工會,組織基層工會開展結對志愿服務。并將工會驛站上線閩政通、高德地圖、“莆田職工”掌上工會平臺,一鍵搜索、精準導航,動動手指就能找到“家”。
市總工會結合城市路網建設和戶外勞動者工作實際,發(fā)動金融、園林、煙草、電信、石油等單位,以現(xiàn)有營業(yè)網點、工作場所、臨街店鋪為陣地,建設服務點,逐步形成黨群服務中心、環(huán)衛(wèi)工休息室、企業(yè)商家、金融服務大廳、游客服務中心等多種類型的工會驛站。
目前全市共建成工會驛站326個,實現(xiàn)54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全覆蓋。其中全國總工會“最美站點”12個、省級示范站點25個、市級站點32個,覆蓋服務戶外勞動者群體近30萬人,打造城鎮(zhèn)“15分鐘職工服務圈”。2023年,莆田市工會驛站建設獲全國總工會表彰。 □莆田網 全媒體記者 黃凌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