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福建日報6月10日報道 “琺瑯工藝流程要經(jīng)過雕塑、翻模、掐絲等幾十道工序,正所謂‘一件琺瑯百日工’……”
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前夕,湄洲灣職業(yè)技術學院工匠大道上,近20個非遺項目展位一字排開。在銅鑄胎掐絲琺瑯非遺技藝展臺前,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大師、省級非遺傳承人林輝正認真為學生們講解銅鑄胎掐絲琺瑯非遺技藝。
在這場以“尋美莆陽 禮敬非遺”為主題的非遺進校園活動中,與非遺傳承人“面對面”、非遺展演、非遺美食……師生們零距離感受到莆田非遺項目的獨特魅力。
師生們興致高漲,穿梭在各個展位前“淘寶”。黃氏(丹桂)木雕、錯金銀、銅鑄胎掐絲琺瑯、梧塘黃氏紙扎、草編工藝、油紙燈籠等,各非遺項目傳承人紛紛施展絕技,為大家進行精彩的技藝展示。
在部分非遺技藝展臺前,師生們紛紛拿起制作工具,跟著非遺傳承人現(xiàn)場學習制作非遺小物件,在實踐中增進對非遺文化的認識。
新縣方糕、荔枝肉、豆丸、土筍凍、紅團……活動現(xiàn)場,琳瑯滿目的莆陽非遺美食受到師生們追捧,拉近了與非遺項目的距離。“早就聽說新縣方糕好吃,想不到它已經(jīng)傳承了上千年,背后還有那么多故事。”2022級學子張曉鳳說。
現(xiàn)場活動好戲連連。莆仙戲、十音八樂、南少林舞獅、文枕琴、莊邊山歌等,也在學校輪番上演,“圈粉”不少年輕人。
“舉辦活動的初衷,就是要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積極參與非遺文化傳承和保護工作,講好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生動故事,讓非遺‘活’下去‘潮’起來。”湄洲灣職業(yè)技術學院團委負責人李超表示。 (記者 陳盛鐘 通訊員 吳偉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