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美(左)經(jīng)常利用各種場合,向村民介紹上級惠民政策和古縣發(fā)展情況。霞浦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臺海網(wǎng)10月5日訊 據(jù)福建日報報道 孫麗美在家中排行老五,是父母心愛的小女兒,她這突然一走,母親悲慟欲絕,父親孫裕農(nóng)也是勉強打起精神。
今年81歲的孫裕農(nóng),是古縣村的老支書,從1977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之后又管理水庫,直到2006年退休,多年來收獲了不少榮譽。他經(jīng)常對女兒說:“當村支書,就要一心一意為村里的百姓,把百姓希望的事做好,把百姓的切身利益維護好。”
而今,孫裕農(nóng)身體不便,不時還要住院治療,走路也離不開拐杖。今年2月,他因胃出血,住進了寧德市醫(yī)院重癥病房。老人家害怕自己時日無多,希望最疼愛的小女兒能到醫(yī)院多陪伴,但直到出院,孫麗美也只來看望老父親一次,匆匆見上一面,她便急著趕回村里。
原來,孫麗美當時正忙于縣里G228(縱一線)道路征地拆遷工作,不但涉及古縣村220畝土地、47座墳墓,也事關群眾生產(chǎn)等,工作難度非常大。時間緊、任務重,孫麗美一心撲在工作上。
憑借著一股不服輸?shù)母蓜?,孫麗美夜以繼日帶領古縣村的黨員干部們,挨家挨戶地走訪溝通做工作,終于在街道中率先完成了征地任務。
等工作落實,孫麗美才又去看望父親。身為老黨員的父親十分理解女兒的不容易,平日里他便常對女兒說:“現(xiàn)在政策好,更要服務好村民。村里的事情,要做就要做好,做不好被村民們罵,那就不好了。”
不能盡孝于病榻前,孫麗美雖內心愧疚,卻也明白父親的一番苦心。孫裕農(nóng)是村里的老支書,孫麗美的大哥孫篤存也曾在村支書的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付出心血。一家兩代三支書,見證著古縣村的發(fā)展,就更要將一心為民、公平公正的家風代代相傳。
回憶起與小女兒日常相處的點點滴滴,孫裕農(nóng)說:“麗美常常說,作為村里的帶頭人,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家里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而在古縣村村民眼中,孫麗美更是寧可自家“吃虧”,也要保證大家的利益。
古縣村有“孫、林、楊”三大姓,早先,由于三姓之間存在隔閡,人心渙散,村里的工作一度難以開展。
孫麗美是土生土長的古縣人,為人極是熱心,鄰里間有口皆碑。自從當選村支書后,她以一顆公心對待村民,躬身辦事,盡力而為。“自從麗美擔任村支書,村里三大姓很少再為利益起爭執(zhí)。”村民楊紹興說。
端得平才是真水平。拆除違規(guī)建筑,孫麗美先從堂哥的網(wǎng)套廠下手;親侄子想入黨,她也總是將機會留給村里其他年輕人;甚至好友陳迎霞提出將孫麗美父親列入年底的慰問名單,也被她婉言謝絕。
自身有困難,孫麗美總是自己扛,但對于村民提出的合理要求,她卻想盡辦法也要幫忙完成。
村民林容平想在翻修入村村道時將路面延伸到自家門口,她曾找孫麗美商談,卻也不抱什么希望。沒想到,在村道動工那天,她接到孫麗美打來的電話:“嬸嬸,你的要求我談成了。”
如今,那條路真的修到林容平的家門口。“如果沒有這條路,也不會有人愿意把海帶加工運到我家來做,是她幫了大忙,讓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林容平說。
懷公心,去私心,顯初心。孫麗美肯作為、敢擔當?shù)淖畲蟮讱膺€是來自一顆造福村民的公心。自古忠孝難兩全,但孫麗美依然是令老父親驕傲的女兒。孫裕農(nóng)說:“她身為共產(chǎn)黨員,就該沖鋒在前。為了公家的事,她走了,走得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