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日報APP—新福建 7月31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陳曉燕 通訊員 李加進 文\圖)近日,記者來到寧德市蕉城區(qū)洪口鄉(xiāng)大道頭村,只見幾十名“獨木沖浪”表演者手執(zhí)竹篙,腳踩一根竹木,沿著霍童溪順流而下。一路激流險灘,好不危險。可駕馭者卻始終氣定神閑,原木似長了吸盤似的吸附在他們的腳下,獨特的技藝表演,吸引了眾多游客和攝影愛好者。
“中華一絕”
“獨木沖浪”又稱“站木”,起源于洪口鄉(xiāng)古莒洲村,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莒洲,古時稱古瀛洲,坐落于寧德霍童溪之上。“四面環(huán)石,無土可耕,一線溪河,彭謝度生”這是對古莒洲的真實寫照。由于地理環(huán)境惡劣,四周高山聳立,沒有土地適合耕種,僅靠一條溪流,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當年,村里的男子幾乎都靠運送木材為生。木材從莒洲沿霍童溪順流而下,可達霍童、九都、八都,直抵三都澳,銷往浙江等地。
“霍童溪的莒洲段素有‘九曲三十瀨’之說。木排在放流中,遇到激流、礁石,時常途中散排。為了在湍急的河水中撿回一根根散落的木頭,我們的祖輩就開始練就單木為筏的本領,久而久之,‘獨木沖浪’絕技就在莒洲村代代相傳。”莒洲村獨木沖浪第20代傳承人謝在軍向記者介紹說。
謝在軍說,當年,他們村技藝嫻熟高超者可一人駕馭兩根木頭,或兩人駕馭三根木頭、五人同時駕馭一根木頭,順流而下、繞礁劈浪,甚是壯觀,號稱“中華一絕”。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練就“獨木沖浪”技藝,須下苦功夫。謝在軍說:“首先必須先練好馬步,學好水性。‘獨木沖浪’表演者站在原木上的站姿有三種:八字馬步、丁字馬步和虛步。在不同的情形下,根據(jù)水流的方向和速度,采用不同的馬步調整對原木的操控,運用起來靈活多變,仿佛人與原木合為一體。以‘丁字馬步’運用的較多,這種馬步兼并穩(wěn)定和靈活兩種特性,可以更好地應對水流。”
“你們手上拿著竹篙,是為了平衡身體嗎?”記者問。“別看這跟竹篙,它發(fā)揮的作用可不可低估。竹篙在沖浪中除了起重要的平衡身體作用,還可當槳,用來左右劃水。在遇到暗礁、亂石可迅速撐開,及時轉彎。”
傳承依舊
隨著公路建成通車,水路運輸退出了歷史舞臺,再加上洪口水電站的建成,莒洲淹沒在水庫里,“獨木沖浪”絕技隨之銷聲匿跡。繁華不再,但傳承依舊。在傳承人的影響下,洪口鄉(xiāng)不少年輕人開始學習這項技藝。
2016年,洪口鄉(xiāng)成立了“獨木沖浪”非遺保護協(xié)會。為深入挖掘文化特色,洪口鄉(xiāng)建設“獨木沖浪”培訓中心,每年投入20萬元經(jīng)費扶持,推進“獨木沖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申報。目前,洪口“獨木沖浪”已成功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將繼續(xù)上報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為了讓這項技藝傳承下去,2006年,我們開始著手培訓一批80后、90后的傳承人。”獨木沖浪第22代傳承人彭維飄對記者說,目前,洪口鄉(xiāng)掌握這項技藝的年輕人已經(jīng)達到了30多人。通過他們的不懈努力,已發(fā)展了“五人同木”“三人四木”“兩人三木”“一人兩木”多種表演方式,大大豐富了表演內容。
七歲就開始學習“獨木沖浪”的彭徐茂,如今已經(jīng)31歲。他說,“獨木沖浪”是他們祖祖輩輩求生的一種技能,如今變?yōu)榉俏镔|文化遺產(chǎn),非常高興!以前,很擔心這項非遺項目會失傳?,F(xiàn)在,越來越多年輕人參與進來學習,終于不用再憂心“獨木沖浪”的傳承和保護。
“接下來,洪口鄉(xiāng)計劃在河道附近建設適合初學者的訓練場,讓他們能夠在更安全、更專業(yè)的場地進行訓練。同時,定期組織‘獨木沖浪’表演,吸引外地游客和攝影愛好者觀看,打響洪口古瀛洲‘獨木沖浪’的知名度,促進洪口旅游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要讓更多的人關注此項傳統(tǒng)運動,使其發(fā)揚光大、源遠流長。”洪口鄉(xiāng)黨委書記陳斌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