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下午3點,霞浦三沙鎮(zhèn)小皓村。熱辣辣的陽光直射山坡,灌木叢隱約蒸騰著一層水汽,讓視線變得有些模糊。
  
盧嚇寶模擬當(dāng)年用木桶制醬的工序。
臺海網(wǎng)8月23日訊 據(jù)福建日報報道,沿著山坡小路上行,幾間孤零零的磚瓦房映入眼簾。“老盧在嗎?有客人來咯。”村主任林集長大聲招呼。“我在這。”一位中等身材的精瘦老漢從1米多深的水泥醬池中站起,陽光穿過瓦頂玻璃,打在他赤裸的上身,緊實的肌膚黑中透亮。“他就是我們村最后一個‘制醬人’盧嚇寶。”林集長笑呵呵地介紹。
盧嚇寶戴著一頂卷邊草帽,肩上搭著毛巾,雖然不時擦拭,汗水還是止不住地往下淌。“一年里制醬最忙的時間剛過,最近主要在清理醬池、整理場地。沒舍得雇人,能干的活都自己干。”他說。這間屋里,6口醬池基本已清理干凈;另一間屋,半人高的陶制醬缸擺了五六排,里面裝滿粉紅色的半成品。“前兩天剛出了一批貨,浙江瑞安一家食品廠買走5噸多。這批蝦苗醬再放半個月,也可以賣咯。”盧嚇寶笑容滿面。
制醬作坊里腥味沖鼻,盧嚇寶領(lǐng)著大伙來到屋邊一處空地。小凳不多,他讓給客人坐了,自己隨手把捏作一團(tuán)的上衣扔在還有些發(fā)燙的石頭上,坐下咕咚咚喝了一大杯水,這位54歲的老漢娓娓講述起小皓村的制醬歷史和他30多年的制醬經(jīng)歷。
小皓村海域歷來盛產(chǎn)蝦苗,制作蝦苗醬已有150多年歷史,而鎮(zhèn)里其他村莊鮮有制醬,是何原因,老輩人也說不清。蝦苗醬被當(dāng)?shù)厝艘曌饕坏烂朗?,既可直接食用,又可作蘸料,還可作為佐料蒸蛋、蒸海蠣、蒸五花肉。這種鮮甜的味道,寄托著一代又一代小皓人濃濃的鄉(xiāng)愁,直到今天,在外多年甚至旅居海外的鄉(xiāng)親若能收到一罐蝦苗醬,視如至寶。
過去,小皓村半數(shù)以上農(nóng)戶都會制醬,但多為自家食用。上世紀(jì)七八十年代,一些人開始制售蝦苗醬。到上世紀(jì)90年代,這個當(dāng)時僅100多戶的村子有一定規(guī)模的制醬作坊就有十五六家,產(chǎn)品漸漸賣到全鎮(zhèn)、全縣,以及寧德、福州甚至浙江南部地區(qū)。
盧嚇寶家的制醬技藝也是祖輩傳下來的,上世紀(jì)80年代中期開辦作坊,開始制售蝦苗醬。由于制醬十分辛苦,加上收益不大,后來村里制醬作坊關(guān)了一家又一家,有人外出做生意,有人改行從事養(yǎng)殖業(yè),如今村中只剩盧嚇寶家還在制售蝦苗醬。“老盧家一年產(chǎn)醬四五十噸,村民都直接找他買。”林集長說。
制作蝦苗醬的最佳時間,集中在小暑、大暑節(jié)氣所在的頭尾一個多月,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這個有講究,這時候的蝦苗剛換殼,新殼軟嫩,便于整只碾磨,蝦的鮮味也更足。”盧嚇寶說。
烈日下,盧嚇寶先要到村里小港挑選鮮蝦苗,一筐筐過目、過秤。蝦苗運回作坊還不能馬上加工,得放上三四個小時,為的是讓制出的蝦苗醬更加鮮美,還帶有獨特的味道。“這就像做臭豆腐,其中門道上一輩就是這么傳下來的。”他說。
以前,制醬用的蝦苗要倒入專門的木桶,平均一噸蝦苗配放300公斤鹽巴。木桶直徑約1.5米,深五六十厘米。此時,制醬過程中最辛苦的工序來了。制醬人手持“T”形長棍,用前端一截橫木用力碾壓桶里蝦苗,人要繞著木桶不停打轉(zhuǎn),手也不能停,防止黏結(jié)成塊,直至將蝦苗全部均勻碾磨成糊狀。
“說著簡單,做起來真是辛苦!一桶大約放蝦苗50公斤,磨好一桶就要一個小時。家里的勞動力全上了,實在忙不過來才請幾個人。來一批苗就做一批,從天亮做到點燈,一個來月天天不停,手上硬皮脫了一層又一層。一天換兩三件衣服是常事。”盧嚇寶說,2011年購買了碾磨機(jī),這道工序才變得輕松一些。
磨好的醬只是半成品,從桶中倒入醬池,不夠放了就裝入醬缸,讓它自然發(fā)酵約一個月。時間短了不行,鮮甜味不足,時間長了也不行,味道會走淡。“除了發(fā)酵時間的把握要靠日日觀察,怎么砌醬池、醬缸要放在什么樣的位置等,這些都是老一輩傳下來的經(jīng)驗。”盧嚇寶指著自己腦瓜笑了。
“說實在,制醬辛苦卻掙不了多少錢。我們作坊的一年產(chǎn)量也不少了,可除來扣去也掙不到10萬元。但是只要有人要,我就會繼續(xù)做下去,這是家鄉(xiāng)的味道??!”盧嚇寶說。
在盧嚇寶心中有個美好愿望,希望有能人或廠家找他合作,幫助他讓這種特色美食實現(xiàn)標(biāo)準(zhǔn)化生產(chǎn),走上更多人的餐桌,甚至打出一個響亮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