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漈下村新開辟的音樂教室里,支教老師高蓉蓉和小朋友們正在彈奏鋼琴。

?漈下村處處皆景,學畫的游客隨處一坐就能畫畫。

?甘玉浩(左)和小伙伴在自家畫畫,他的家開辟出一間畫室,左鄰右舍和游客都能來畫畫。
屏南漈下
臺海網(wǎng)10月30日訊 據(jù)福建日報報道 17日晚上,在屏南甘棠鄉(xiāng)漈下村一戶普通的村民家中,11歲的甘玉彤認真地畫著自畫像。她的同學甘如夢在臨摹面前凳子上的小鞋子。玉彤的弟弟玉浩最先完成畫作,自家樓梯下的一個雜物桶躍然紙上。玉彤家已經(jīng)成為左鄰右舍聚在一起的畫室。夜晚的漈下,這樣的情景隨處可見。
隔壁村民甘小文家,院落一角的墻上掛滿了油畫作品。“這里有我的畫作,更多的是游客的作品。”作為主人,他告訴記者,這里原本是家里荒廢的雜物間,去年開辟成為畫室,接納外來游客來此作畫。在甘小文的影響下,他的妻子和兒女也都拿起了畫筆。4歲的小兒子甘志煒活潑好動,但是一畫畫就能坐上半個小時。家門口外墻上“甘小文工作室”的牌子讓這座普通的農(nóng)家小院充滿了藝術(shù)氣息。
去年5月27日,本報助村欄目刊發(fā)《買我們的畫吧!》(詳見本報2015年5月27日三版),關(guān)注漈下這座擁有600多年歷史的古村,報道在村里推廣藝術(shù)公益教學的林正碌團隊。
文創(chuàng)助村從漈下向外延伸
林正碌團隊在漈下推行“人人都是藝術(shù)家”公益藝術(shù)教學活動,讓沒有任何繪畫基礎(chǔ)的村民學會畫畫,并教村民如何把畫賣到世界各地。成千上萬來自全國各地的“好奇者”,慕名前來學畫,他們有的住上幾天,長的甚至數(shù)月。
隨著文創(chuàng)產(chǎn)業(yè)的植入,漈下村發(fā)生了各種變化。“自在花時”客棧的主人就是從上海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夫婦倆。他們還開了一個微信公眾號“安瀾旅游”推介漈下。村民甘巧珍則將老屋臨水的一角進行修繕,開辦成全景開放式的藝術(shù)空間。
在社會各界的關(guān)心下,漈下村小修葺一新,通過引入支教老師,復辦了四年級和五年級,返村就讀的孩子們越來越多。
甘玉彤和其他4位同學是最先享受這一待遇的漈下孩子。他們不用再奔波去7公里之外的鄉(xiāng)鎮(zhèn)讀書。甘如夢甚至從福州回到漈下念書。孩子們除了有家人陪伴,還能在家中隨時拿起心愛的畫筆作畫。甘玉彤已經(jīng)成為村里高產(chǎn)的小畫家,畫作受到各地藝術(shù)收藏者的青睞,她還帶動了父母和弟弟一起繪畫。目前,她通過賣畫向村里的小學捐款6000多元,部分收入則存入銀行作為自己上學的學費。“她是整個屏南在銀行開賬戶的第一個未成年人。”林正碌說道,“漈下這樣的孩子越來越多了。”
目前,這一公益教學已經(jīng)走出漈下,拓展到屏南縣的多個村鎮(zhèn)。雙溪鎮(zhèn)建起了安泰藝術(shù)城,萬人教學基地吸引著天南地北的學畫人。
村小復興帶來更多可能
來自全國各地的支教老師,給村小帶來了更多的可能。五年級的孩子,甚至能夠獨立創(chuàng)作現(xiàn)代詩歌。在漈下新開辟的音樂教室里,來自上海的支教老師高蓉蓉正在教甘孫焰彈奏鋼琴。雖然甘孫焰的彈奏不熟練,但他的表情非常認真。
由于村小的教學場所有限,村委會主動將其所在辦公地讓出來,開辟為村小的音樂教室和圖書館。各界愛心人士捐贈了4萬元,還寄來了2臺鋼琴、2臺電子鋼琴,舊村部改造出了200多平方米的音樂室、舞蹈室、圖書室及讀書長廊。從此,漈下除了盛產(chǎn)畫作,穿村而過的溪畔還多了悠揚的琴聲。“由于缺少書籍,目前圖書室還在籌建中,希望除了琴聲還能響起瑯瑯讀書聲。”林正碌說。
由于年久失修,漈下小學有一座危樓被拆除,隨著高年級的復辦,學生的回流,以及外來插班生的到來,教室不足。林正碌現(xiàn)在正在積極籌劃新建一座教學樓。林正碌說:“新建一座樓不僅可以增加教室,還能為支教老師解決住宿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