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這是時任中國羽毛球隊教練王文教(右)在中國隊獲得第十二屆湯姆斯杯賽冠軍后在頒獎儀式上向觀眾致意(資料照片)。 新華社 | 
臺海網(wǎng)9月30日訊 據(jù)福建日報報道 “一聽到自己拿到這個獎,我感到無上榮光,這是祖國對我的認可。”王文教說,“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是一生的榮幸。
2019年,距離王文教從印尼回到祖國已經(jīng)整整65年,來時他還是個二十出頭的小伙子,風(fēng)華正茂,如今已是耄耋之年,壯心不已。
當(dāng)這位已經(jīng)86歲的老人打開時光的匣子時,關(guān)于羽毛球、關(guān)于故鄉(xiāng)的點點滴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王文教說,他熱愛自己的生活,熱愛這個國家。
歸國
1954年5月6日,王文教、陳福壽等愛國華僑踏上了歸國的路程。為了這段旅程,王文教拋下了親情、愛情、友情,他甚至寫下了“永不回印尼”的保證書。
1953年,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在天津舉辦了四項球類運動會。會后,中國羽毛球隊和印尼隊打了一場友誼賽,印尼隊20歲的華人球星王文教驚訝地發(fā)現(xiàn),剛獲得全國冠軍的運動員被他打得毫無招架之力。“15∶0、15∶6。”王文教至今還清晰地記著比分,而這個發(fā)現(xiàn)從此也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我們既然有技術(shù),就應(yīng)該回到祖國把羽毛球搞起來。”王文教決心已定,并約上幾個華僑同行,即使母親的勸阻也沒有讓血氣方剛的他回頭。
當(dāng)王文教在海關(guān)簽下自己名字的那一刻起,他的命運就和新中國緊緊地捆綁在一起,無論順境或逆境。
拓荒
正是王文教這批印尼歸來的華僑高手,帶回了出眾的技術(shù)和先進的訓(xùn)練手段,讓中國羽毛球在短時間中就沖上了世界之巔。
1956年,國家體委在福建和上海成立了集訓(xùn)隊,王文教到了福建打球,“我是南安洪瀨四都嶺兜人,我一定要回福建”。在福建,他和陳福壽合寫了一本羽毛球教材,還在當(dāng)年的12月底,推動成立了中國第一支省級羽毛球隊——福建隊。
1958年,全國已經(jīng)有20多個省成立了羽毛球隊,都以這本教材為訓(xùn)練指導(dǎo),羽毛球迅速在國內(nèi)推廣普及。1959年,第一屆全國運動會,福建羽毛球隊獲團體總分第一,王文教收獲了男單和男雙兩項冠軍。1960年,年輕的湯仙虎、侯加昌等人也相繼從印尼回國加入福建隊,王文教則退役成了教練。
在王文教的率領(lǐng)下,這支青年軍連戰(zhàn)皆捷。1965年,中國羽毛球隊出訪歐洲,以快速打法和靈活多變的戰(zhàn)術(shù),取得34場全勝的驕人戰(zhàn)績,那時,中國羽毛球隊無法參加國際羽聯(lián)的賽事,但在不同場合多次擊敗世界頂尖高手,人稱“無冕之王”。1974年,“無冕之王”亞運加冕,七個項目中勇奪五金。
問鼎
1982年5月21日,世界最高水平的男子羽毛球團體賽——第十二屆湯姆斯杯迎來決勝日。
在王文教的記憶匣子里,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場比賽。賽后,英國隊的領(lǐng)隊評價這場比賽是“湯姆斯杯舉辦40年來水平最高、最扣人心弦的比賽”。
這時,一代名將湯仙虎、侯加昌已經(jīng)先后退役,國家隊里都是一些年輕的面孔。王文教率領(lǐng)著中國隊一路披荊斬棘,與印尼隊在決賽中狹路相逢。自從1958年第一次奪得湯姆斯杯后,印尼隊在連續(xù)七屆比賽中拿了六個冠軍。
“剛開始比賽,我們特別緊張。因為輸?shù)年犖椴粌H沒有任何獎牌,還要站在邊上。所以,不拿冠軍真的很難受,看人家拿獎你得陪著。”王文教雙手一攤,笑著說。
這屆湯姆斯杯決賽采取的是九局五勝制的賽制,分兩天進行。為了打贏這場比賽,印尼隊也是精英盡出,連續(xù)三屆全英男單冠軍“天皇巨星”林水鏡,八奪世界冠軍的32歲“球王”梁海量等悉數(shù)上陣。
比賽第一天,印尼隊取得了3∶1的戰(zhàn)果。“當(dāng)晚總結(jié)會上,韓健說,明天還有五場球,比四場還多,可以轉(zhuǎn)敗為勝;陳昌杰更豪爽,他說誰笑到最后才最美。”年輕時的沖勁在師徒間總是一脈相承,王文教說,這讓自己知道奪冠有戲。
第二天,中國隊一口氣連贏四局,最終5∶4擊敗了湯姆斯杯“七冠王”,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當(dāng)王文教高舉獎杯的那一刻,全場掌聲熱烈,“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感覺到真是揚眉吐氣了”。
從1972年擔(dān)任國家隊教練到1993年退休,在21年的執(zhí)教生涯中,王文教培養(yǎng)出了侯加昌、湯仙虎、韓健、陳昌杰等一批世界冠軍,共獲得56個世界單項冠軍,中國的羽毛球從此崛起。
對于楷模來說,初心不忘始終是他們的底色?;貞浧鹜?,王文教至今仍歷歷在目,“從小我就知道自己是中國人”?;蛟S正是根植于心的鄉(xiāng)土教育,讓他不忘故土的初心生根、發(fā)芽,直至成長為一段與新中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