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8月29日訊 據(jù)福建日報報道,“如果沒有習書記親自推動,《閩東報》不會這么快復刊。我也不會改變命運,從一個基層通訊員變成黨報總編輯。”回首近30年前艱辛創(chuàng)業(yè)的點點滴滴,已退休10年的《閩東日報》原總編輯王紹據(jù)頗為感慨。
《閩東報》是寧德地委機關報,1952年創(chuàng)刊,1969年由于歷史原因被迫???。改革開放后,省內(nèi)南平等地市黨報相繼復刊,但《閩東報》復刊一直擱淺。
1988年6月,習近平調(diào)任寧德地委書記,他多次在地委會議上強調(diào):任何工作,輿論先行,寧德沒有報紙怎么能行!1989年5月23日,習近平主持召開地委專題辦公會,議定了《閩東報》復刊時間、機構(gòu)規(guī)格、人員編制、經(jīng)費來源等事項。6月15日,地委專門成立了《閩東報》復刊籌備領導小組。
1989年11月1日,《閩東報》正式復刊。習近平參加了復刊大會,并給各記者站站長頒發(fā)記者站牌匾。他還特地寫了署名文章《堅定方向、弘揚正氣、振興閩東——為〈閩東報〉復刊而作》,發(fā)在第一期頭版頭條,“期望《閩東報》重展當年雄姿,緊扣時代脈搏,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新閩東的宏偉大業(yè)中奏出時代的強音。”
1989年11月8日,復刊一周,習近平又主持召開地委辦公會議,專題研究《閩東報》復刊后亟待解決的人員、經(jīng)費等問題。1990年5月3日,調(diào)離寧德前夕,習近平又專程到閩東報社召開宣傳、新聞工作座談會,看望員工,親切話別。臨行前,他反復囑托報社班子,要把報紙辦好,為閩東爭光。調(diào)離寧德后,他依然牽掛著《閩東報》的成長。每每回憶起此事,王紹據(jù)仍感動萬分,“習近平總書記對《閩東日報》的關心,閩東報人永遠都忘不了。”
復刊《閩東報》是為了拓展宣傳思想文化陣地,提升傳播力、影響力。在寧德,習近平還創(chuàng)設了當時全國絕無僅有的新聞“兩會”制度。時任福建日報寧德記者站站長卓新德是親歷者。
“習近平到任寧德地委書記沒多久,有一天打電話請我到他辦公室商談事情。他開門見山就說,為了加強與福建日報等媒體的溝通,也為了媒體記者了解地委的工作安排和全區(qū)工作進展,是不是可以設立新聞‘兩會’制度?”卓新德回憶,之后敲定的新聞“兩會”制度正式開始運轉(zhuǎn)。
新聞“月談會”:每月10日召開,由地委負責人介紹一個月的工作安排,重要工作的進展情況、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等;由福建日報記者介紹每個月報社的宣傳要求、報道安排,以及新聞界和群眾對地委工作的意見、建議等。
新聞“通氣會”:每季度最后一個月的20日召開,由地委辦主任向記者通報每季度地委、行署正在抓的重點工作、階段性成果、全區(qū)性重要事件,并當場答復記者需要了解的事情。
“新聞‘兩會’,就相當于現(xiàn)在大家都知道的新聞發(fā)布會。當時,這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僅有的,受到我們新聞工作者熱烈歡迎,也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獲取信息、開展采訪工作。”卓新德說。
當時,寧德正處于“擺脫貧困”、加快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群眾反映情況、表達訴求比較多,福建日報寧德記者站也成了群眾來訪的“接待站”。為此,地委、行署贈送了一臺原裝進口空調(diào)和一套轉(zhuǎn)角沙發(fā)給記者站,用于接待群眾。“當時,連地委、行署都沒有這么好的空調(diào),可見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群眾工作和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視。”卓新德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