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10月16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劉龍/文蘇濤 林敬言/圖)“同源共脈,情系漳州。”10月14日,“臺灣媒體青年漳州行”采風活動在漳州正式啟動。旺旺中時、臺灣聯合報、臺灣新聞云、中國海峽新聞社海峽新聞網、臺灣人民報等媒體的7位青年媒體人參加了此次活動。本次活動為期3天,臺灣媒體青年一行將前往薌城區(qū)和東山縣,到訪漳州古城、關帝文化產業(yè)園、南門灣、澳角村等地。
14日晚7時許,華燈初上的漳州,迎來了臺灣媒體青年一行,他們或步行或乘坐觀光車,開啟了一場在漳的深度體驗之旅。從北廣場到太古橋小吃街,從徐竹初木偶館到非遺展示館,他們穿梭于古街巷陌,感受著漳州的歷史底蘊與文化魅力。整條路線涵蓋了香港路石牌坊、臺灣路等多個標志性景點。
在徐竹初木偶藝術館,櫥窗里陳列的木偶頭雕刻精細,與臺灣歌仔戲里的木偶造型幾乎一模一樣。木偶雕刻大師徐強老師和臺灣媒體青年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介紹了木偶戲在兩岸的傳承與發(fā)展情況。現場,木偶表演藝術家還為臺灣媒體青年表演木偶戲。在手指翻飛間,木偶們仿佛被賦予了生命,演繹著一個個生動的故事。
“很精彩,看得津津有味。”中國海峽新聞社海峽新聞網記者張瀚中在看完木偶戲“雷萬春打虎”片段后說,這讓他回想起小時候在臺灣高雄觀看“武松打虎”布袋木偶戲的場景。“小時候家樓下搭起戲臺,許多小朋友圍坐在一起,聚精會神地欣賞木偶表演,那段記憶至今鮮活。布袋木偶戲竟然源自漳州,再傳至臺灣,很神奇,有種同根同源的感覺。相對于臺灣的布袋木偶制作,漳州的更精細,表演中打老虎翻來覆去的動作十分精彩,令人印象深刻。”

在漳州古城,臺灣媒體青年看到了與臺灣如出一轍的小吃與技藝,當他們步入古城一家名為“茶之序”的閩南功夫茶館時,更真正觸摸到這片土地最日常也最深遠的文化肌理。身著傳統服飾的茶藝師以嫻熟的手法展示了閩南功夫茶的沖泡技藝。從溫杯燙壺到高沖低斟,每一個步驟都透露出對茶文化的尊重與傳承。
“看完閩南功夫茶的沖泡技藝表演以后,我認為閩臺兩地的飲茶習俗非常相近。例如,當家中來客時,臺灣與漳州多數家庭都會以泡茶招待,這種‘家家戶戶自家泡茶’的待客之道,是兩地共通的生活場景。”臺灣新聞云記者胡崢嶸說,“在個人品飲偏好方面,金門縣一帶習慣沖泡‘生’的巖茶,而我本人常飲的是臺灣凍頂烏龍茶及高山烏龍。同時,我也特別喜歡喝漳州茶——白芽奇蘭。”此番分享不僅呈現了胡崢嶸個人的飲茶喜好,更從日常習俗層面印證了臺灣與漳州一脈相承、韻味相近的茶文化底蘊。
臺灣人民報記者呂冠霆說,這一夜的古城,不只是觀光,更像是一場“文化尋根”,“我們在鏡頭里捕捉的,不僅是建筑與美食,更是那份跨越海峽的共同記憶,原來‘臺灣味’本就是‘漳州味’的延續(x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