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闊別家鄉(xiāng)55載,王學義烈士踏上了“回家”的路。漳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55年了,大哥,我們終于來接你回家了!”9月19日,在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qū),56歲的王學中帶著兩個侄兒,小心翼翼地抱著大哥王學義烈士的骨灰壇緩慢走向歸途的汽車,踏上了回家的路。
道路兩旁,龍海區(qū)退役軍人事務局以及龍海區(qū)程溪農場、倒橋社區(qū)退役軍人服務站的工作人員默默護送。

在車上,抱著大哥的遺骸,王學中百感交集。漳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與此同時,遠在老家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qū)的王學義烈士的二弟王學心、三弟王學海,通過手機屏幕,時時關注著哥哥回家的動態(tài),早已做好迎接的準備,盼著大哥早日回來,盼著一家人早日團聚。
今年清明節(jié)前夕,龍海區(qū)利用“互聯(lián)網+”為烈士尋親機制,成功找到包括王學義烈士在內的多位散葬在外的軍人烈士家屬。

1967年,王學義烈士所在部隊寄給其家人的信件。漳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找到哥哥王學義后,四弟王學中表示,因實在想念親人,也為更好祭奠英烈、教育下一代,家人想早些將大哥的遺骸遷回家鄉(xiāng)安葬。得知此情況后,半年來,在龍海區(qū)、淮陽區(qū)兩地退役軍人事務局等的共同努力下,王學義烈士終于踏上回家的路。
“父母在世的時候,曾多次嘗試尋找大哥的安葬地,卻一直沒有線索。雙親臨終前,仍叮囑代為尋找。找尋大哥的遺骸,不僅是父母的遺愿,更是我們三兄弟的心愿。”王學中表示,自己的兩位哥哥年紀較大,不適合舟車勞頓,便由自己和兩位侄子代勞,遷回大哥的遺骸。

王學義烈士的革命烈士證明書。漳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1967年7月,時年19歲的王學義在就讀高中期間,響應國家號召應征入伍到了福建省。同年,家人收到王學義所在部隊的來信告知,王學義于1967年11月27日在營房建設中犧牲。當時,由于路程較遠,交通不便,王學義的親人沒有前去處理后事。
90年代,王學義的親人曾托在福建務工的村民到福建幾個地市的烈士陵園找了多次都毫無所獲,后來也就沒再尋找了。
王學義烈士墓遷移交接儀式。漳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50多年過去了,沒想到有生之年能找到哥哥的下落。我大哥犧牲的時候我才一歲,對大哥的了解基本都是聽父母跟二哥、三哥提起,從父母和兩位哥哥的描述中得知,大哥是一位勤學上進、有擔當?shù)哪凶訚h。”9月18日,從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qū)駕車14個小時1700余公里趕到龍海區(qū),王學中及兩名侄子顧不上旅途勞頓,迫不及待想盡早接回親人。
簡單而又莊重的送別儀式。漳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9月19日,在龍海區(qū)程溪農場倒橋社區(qū)王學義烈士安葬地,兩地退役軍人事務局、烈士親屬進行了簡單而又莊嚴的遷葬儀式,王學義烈士遺骸將被帶回家鄉(xiāng)的烈士陵園下葬。王學中和兩名侄子也向長眠于此的其他軍人烈士的墓碑深深鞠躬,替大哥王學義向他們“道個別”,希望他們也能早日魂歸故里,落葉歸根。(蘇海森 戴偉國 莊宇超)
來源:人民網


 
          



